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崛起-第13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1871年颁布禁止工人在罢工时设置纠察队的法令后,很多罢工的领导者被捕,甚至有7个妇女,因为看到罢工破坏者的时候,用手指指了他们一下,喊了一声“啊!”就被资产阶级司法机关判处徒刑。这些事件大大损害了格莱斯顿政府在工人中的声誉。

    1874年大选中,自由党政府在国内的威望下降到最低点,人民的威廉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一钱不值了。原来支持他的自由贸易派资产阶级,在欧洲严重的经济危机袭击下,要求加强殖民掠夺。迪斯累里根据资产阶级这一需要,提出“帝国主义”口号,把托利党改造成为能够满足贵族地主、工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扩张野心的保守党。因此,格莱斯顿在这次选举中被迪斯累里的保守党击败了。

    1876年4月,在巴尔干发生了保加利亚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民族起义。土耳其政府使用极其残暴的手段镇压起义,遭到全欧洲民主人士的谴责。但是,迪斯累里保守党政府却千方百计地掩盖其罪行。格莱斯顿认为这是他反对政府的好机会,便把自己打扮成弱小民族的热心保护人,利用群众大会、示威游行或国会演说等一切机会,指责土耳其统治者的暴行和迪斯累里的反动政策,因而获得了巴尔干斯拉夫之友的声誉。

    1876年以后,迪斯累里政府因为发动殖民战争而出现财政赤字,不得不提高所得税,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支持。这又给格莱斯顿以可乘之机。

    现在威廉优尔特格莱斯顿又作为中罗狄安候选人,旅游全国各地,到处演说,反对迪斯累里的侵略政策,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被看作是英国民主主义的首领。

    大选将要来临的前夕,他向选民提出“你赞助还是谴责迪斯累里的国外政策”这样一个蛊惑性的问题,使自由党在竞选中赢得了不少选票。格莱斯顿把自己装扮成反对迪斯累里政府侵略政策的“英雄”。

    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发生了华国高调挑衅的外交事件,更是让本杰明迪斯雷利如坐针毡,内部大选都应付不过来,他几乎没有精力照顾不知道要干什么,并且在他眼中野心勃勃的华皇了。

    老迈的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瞪着眼睛同维多利亚女王对视了一眼,“请女王陛下放心,我会拿出稳妥的方案来!如果我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女王,英国没有人有能力拿出更好的办法!”

    维多利亚女王无声的哼了一声,本杰明迪斯雷利的话,挑衅意味浓厚,等于已经如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吵架了。

    “但愿首相先生在处理国际事务,维护大英帝国尊严的时候,也能拿出这样的气势!”维多利亚女王说罢,立刻站起身,再也不看本杰明迪斯雷利一眼,走了。

    本杰明迪斯雷利望着维多利亚女王离去的背影,恨恨的握了握两只拳头,感到无比的愤怒,却无处发泄。

    陷入了阿富汗战争泥沼的大英帝国,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花架子而已,本杰明迪斯雷利没有想到,华皇居然敢向全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国家连番的这样恶劣挑衅,他不是不想打,但是国内的财政不断恶化,打仗要钱呢!钱从哪里来?

    本杰明迪斯雷利突然觉得头很痛,并且萌生出一种后悔的情绪,后悔不该对阿富汗作战,整整一年过去了,这场战争,随着华国的加入,不知道会将英国带往何方?

    要做霸主,需要有充裕的物资和资金,所以,大英帝国从来没有成为过世界霸主,只能算是过去的这一个世纪,以及现在的这个世纪当中列强中的领头羊,仅此而已,他们的国际声望也从来没有达到过霸主的标准。

    德国和美国是如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到半个世纪就追上大英帝国的?

    后进国家通过模仿和直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等方法迅速赶超先进国家,从而两国生产力水平达到近似。这个增长收敛的概念是动态且不均匀的,英国农业生产力的相对下降并不意味着其工业生产力也下降了,这一点是必须予以重视的。

    在原本历史中。

    美国在1870年代的生产力水平约是英国的87%,但很快在19世纪之内就完成了赶超,后来事实上英国在战后的经济成长部分缩小了与美国单位生产力的差距。

    而德国则在1870年仅仅达到英国单位生产力的61%,但到了一战前达到80%。

    这也正是本杰明迪斯雷利尴尬的地方。

    现在的问题是华皇只是挑衅,并没有宣战,如果宣战,事情倒是容易解决了,但是华国没有,英国现在已经难以应付阿富汗战争,本杰明迪斯雷利已经是骑虎难下的状况,再加上一个华国,他该怎么办?

    如果就此向全国下达动员令,能有多大作用?

    本杰明迪斯雷利估计,不但没有作用,甚至会引来抗议,大规模的抗议,直接断送他本人和党派的政治前途。

    全国总动员牵扯到的是利益,站在家门口喊着要打,跟真的要打,让每个人都拿出钱来,这是两个概念。

【1354 第一强国不代表世界霸主】

    本杰明迪斯雷利郁闷的离开了英国王宫,回到了自己的官邸。

    然后将自己一个人关起来,在书房中想静一静,静静的思考一下英国接下来应该怎么面对华国的挑衅,他想不通,是什么给了华皇如此大的胆量?

    本杰明迪斯雷利甚至怀疑,德国方面,尤其是俾斯麦,是不是已经私下同华皇达成了某种协议了?

    英国殖民地最多,表面看起来很强大,但是美国单位劳动生产力自1870年起便是英国的两倍,并毫无缩减的迹象。

    美国地广人稀,因此在制造业投入来说是资本密集且重视节约劳动力。

    因此在美国大规模生产是符合美国的资源禀赋且可行的,但在欧洲相对资源稀缺和劳动力丰沛的情况下则很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美国采用的是直接采购零件后组装,且基本采用固定模型大规模量产的形式。

    但欧洲工业则是零件制造并且有个性化的组装(相对来说样式品种更丰富)。

    除了资源禀赋一端以外,英国丧失生产力优势的另一大主因就是前面已经提及的工业化组织。

    从相对高利润率、低制造水平和个性化的生产转向低利润率,高制造水平和规模化的生产转型是美国工业起步的重要基石。以船运行业为例,19世纪欧洲的船运业主要依赖人际网络。一群航运代理共同投资来购买船只和其他必需品。这个投资的使命便是完成从伦敦向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往返货运航程,这就需要航运代理各自不同的商业人脉(如何找货,如何在阿根廷靠港卸货等)。那完成整个航程里面人的信誉非常关键,而这也存在着长期信用和磨合的问题。

    这也是华皇为什么不能自己直接搞粮食采购,而要通过西班牙和荷兰这两个代理国家的原因,而老牌帝国西班牙和荷兰,这对衰弱无比的难兄难弟,也正好适合华皇现在的口味。

    在19世纪末,随着国际贸易量的攀升,通信的日益方便(电报和电话,这两项都是华国最先发展的,但是随着各国对华国的贸易,欧洲和美洲都有大量的引进,这种技术容易模仿,华国同列强之间的优势已经很小,不过作为最早发展信息产业的国家,华国始终领先一点点),以及蒸汽机船更加普及和迅捷,船队和船运公司开始取代过去相对零散的航运代理合作组织。无论是在美国还是英国,前10大航运企业的集中度在此期间迅速提升,但美国相对英国的工业化组织切换更迅速,使得其生产力水平也较英国为佳。

    这里面除了集中度的提升,还有就是公司组织从网络向等级制的转换。

    从产业结构来看,1870年美国的农业从业人口仍占到其总劳动人口的一半左右,而英国仅占两成,意味着更多比例的美国农业从业人口在1870年后向制造业、服务业转移。

    而德国的情况则更是如此,农业从业人口在一战前仍占到相当比例,而到了二战结束时仍是英国的两倍多,且农业单位生产力也不如英国,某种程度上拖了整个德国的后腿。

    但在战后迅速的劳动力转移也是德国赶超的基础所在。

    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事实上英国并没有那么快被美德赶超。

    这里面涉及很多因素,普及教育。

    英德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二战前便落后于美国,这也变相导致服务业从业比例来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