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崛起-第13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事实上英国并没有那么快被美德赶超。

    这里面涉及很多因素,普及教育。

    英德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二战前便落后于美国,这也变相导致服务业从业比例来看,英德两国与美国有相当距离。

    当然教育普及率和生产力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只是解释的一大因素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华皇宁愿用牺牲工业规模扩大的速度,也不敢不先全面普及五年制义务教育的原因,华皇是将教育放在第一位的。

    职业教育方面,相对而言美国相对英德这方面比较薄弱,在大规模生产情况下不需要技术高超的工人,但在个性化生产更为普遍的英德则是必须。

    而德国在二战后出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使之赶超英国制造业生产力的主因。

    信息技术的采用,这点美国在战后把英德远远甩在身后。

    因此,华皇认为德国和美国赶超的英国主要原因有资源禀赋的不同导致重资本投入加上规模化生产,工业组织的转变;教育普及率的差距以及相应侧重;美德作为后进国家,在农业从业人口向制造业转型的时点,正好碰上了生产力大幅跃升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分工升级。

    人口多,主要是这个因素。

    人口就更是华国笑傲世界的最有利因素,也是华皇在华国仍然是一个百分之九十九的农业国家的时候,就敢同英国叫板的原因!

    美国和德国的人均gdp一直跟英国有差距,到二战后才超过英国。

    之前英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

    从国家制度上来讲。英国、美国和德国都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制度不见得一定是民主的(华皇认为德国的二元君主制就远远谈不上“民主”),它保障了工商业资产阶级能够获得其在之前较难获得的国家话语权,从而保证自己的权益,推动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甚至有时是战争,一战的爆发,与德国容克们的鼓动不无关系)。

    从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来看。英国,德国和美国,三国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识字率水平。

    而在技术上,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可谓是遥遥领先(相对比,法国在第二帝国时期,才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全面的工业化;而德国可能还要到统一之后),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已迎头赶上,英国反倒稍有些落后,并没有站在工业革命的第一梯队,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大部分重要发明,大都出自美德科学家和发明家之手,且德国极其重视科技的作用,甚至大规模使用技术间谍这样的非常规手段获取技术。

    在资源方面。英国固然有本土的煤矿和广阔殖民地提供的资源,美国在其广袤领土上,重要资源也丝毫不缺,而德国鲁尔区和萨尔区的煤铁资源,完全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何况还可以通过进口来获取资源。

    在其他方面,美德都已至少是不逊色于英国了,人口数量便成为了二国超越英国的决定性因素。

    二国在19世纪人口增长都极为迅速(美国还有大量移民的优势),一战前夕(1913年),美国人口达到万,在西方列强中仅次于俄国(而俄国虽然人口众多,但国民素质低下,科技水平极低,社会及政治制度落后,国内各种矛盾又很激烈,难以将其人口优势最大限度上转化为发展优势),而德国紧随其后,人口达到了万,而此时英国本土人口只有4600万,同时法国人口增长极为可怜,仅有3979万人口(考虑到18世纪末,法国人口大概占到了欧洲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个排列顺序,与各国当时的工业水平是基本吻合的。

    大量的人口意味着更多劳动力和更大市场,以及战时更多的兵员,美德已在其他方面赶超英国,又具有先天的人口优势,其国力超越英国自是必然之势。

    劳动力成本在英国率先上升,在挤压利润空间,削弱国际竞争力以外,还会造成社会思潮多元化,教育科技转化为新的投资热点的效果不能够彰显,国家竞争力的向下拐点则铸成;自由主义思潮很早的发育,导致英国逐渐失去印度,福利主义进一步导致英国制造业的衰落。

    劳动力成本上升周期的经济社会管理是更为艰难的管理,英国最早经历痛苦,并且毫无先例可循。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展较早,在十九世纪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蒸汽动力较为普及,所以电气革命开始,英国工业设备更新难度较高,对于蒸汽动力依赖较大。

    美德则正好在资产阶级政府刚刚建立巩固时期,南北战争和普法战争,资本家可以集中精力购买新式设备。

    英国有广阔的殖民地人口作为市场来销售,所以对于工业效率的追求和技术开发并不热衷,所以英国工业在十九世纪末已经衰弱,但是贸易量不减。

    大规模生产,尤其是美国的标准化工业生产的思想冲击着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

    日不落帝国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相当大的一部分财富来源于对殖民地各类资源的侵占。

    比如刚刚占领一片殖民地,其资源可以靠武力完全霸占,无本万利。

    本杰明迪斯雷利的目光盯着的地方,是地图,是地图上,华国中亚省,英国控制的印度,两者之间的阿富汗地区,他现在非常后悔,去年的出兵计划,如果没有华国的参与,英国再咬一咬牙,也许能完全占领阿富汗的,但是现在,不存在这种可能性,他很清楚。

【1355 迪斯雷利的应变】

    如果想要长期占有,那么需要在这片区域在军事上派兵驻扎,在行政上设置各类机构,还要从当地居民中挑选代理人,让广大土著安心顺服,这时候成本就增加了;而与此同时,各类资源会不断萎缩枯竭。

    这样一来,成本增加,收入降低。

    原有的殖民模式难以为继,加上1879年的现在这个年代逐渐兴起的独立运动,日不落帝国的基石随之动摇,经济无可避免走向衰落。

    本杰明迪斯雷利和英国的政治家们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华皇经过了充分思考的问题。

    华皇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那就是英国的衰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除非他们能在这个时代,革新政治体制,不过,这不可能,甚至,到华皇重生来的二十一世纪,人家英国人还在沿用数百年的体制。

    体制,一旦形成,要改变,基本上都是改朝换代不可,因为,体制内的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整体。

    要想革新,那也顶多是小小的修补,类似电脑系统加个补丁,这跟重装系统是两个概念,所以,英国人只有果断的备战,打掉敢挑衅的势力这一条路。

    不过,华皇赌英国人会继续推行外交上的绥靖政策,像是对待德国人那样。

    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变革,阶层改变资产阶级兴起,生产力和工业发展迅速,国力增强,所以英国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并没有当时的美德那么热切,他还是大英帝国,钱还是没少赚,换技术也得花钱。

    但是,美德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很看重,甚至可以说我们现在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就是在德国和美国,众多技术出现在美德,工业能力强大,制度完善(美国不以军队出名,主要还是所谓的赚钱为主,也是实力不显;德国在丞相卑思麦推动下完成德意志统一,欧洲霸主地位确立,普法战争法国被打的很惨,试想下一个统一的,扩张的,组织力强大的德国在工业革命下怎么可能国力不强大)两国雄起,主要是德国雄起。

    美国是发财为主,世界地位并不像华皇重生之前的世界,美国仍然只是次强的地位,商品需要卖,需要原材料,殖民地都差不多没了,只能干。

    一战开始了,千百万欧洲壮年丧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欧洲国家都受到了强烈打击,美国远在北美,大发战争财,二战更是如此,强大的经济、工业能力、对世界经济的话语权一举奠定强国地位。

    以华皇目前的形势,只要保证华国国内稳定,已经没有任何列强有能力打到华国本土来,别说是英法,现在就算是把全世界前二十的列强和次强全部加在一起,也没有能力吃掉华国。

    那么华皇只需要耐心的等待,完全可以复制并且超越美国人的道路,不过,华皇不会傻等。

    要想奠定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