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868-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能破敌。”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立即采用荀攸的计谋,出动3路人马,四处扬言,散布迷惑袁绍的消息。袁军听到消息急忙报告袁绍:“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取黎阳了。”袁绍信以为真,急忙派兵10万人,分别支援救邺郡和黎阳,连夜急行军走了。曹操立即集中大队兵马,乘虚而入,冲向袁绍营寨。袁军本来已无斗志,官兵四处逃散。袁绍连盔甲都来不及披上,带着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军在后紧追不舍。袁绍为了渡河逃命,把金银财宝、图书车辆全都丢弃,只带随身骑兵800多人一同逃往黎阳,曹军获得全胜。    
    在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随军。吕布在曹军和刘备等各路军队的围攻下,败退后固守下邳,虽经过多次进攻,曹军仍攻不下城池,这时曹操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了,曹操就想撤兵回宛城。荀攸坚决反对,他对曹操说:“吕布虽然勇敢,但无计谋,如今他三战三败,锐气大减,虽在固守,军队已没有奋斗的意志了,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敌人就会不攻自败。吕布手下虽然有陈宫那样的谋士,但他设谋迟慢,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我们应当赶在吕布的锐气尚未恢复、陈吕的计谋尚未设定的时刻,想法紧急攻击,这样,吕布一定能被攻破。”    
    曹操急问荀攸:“有什么好办法呢?”荀攸说:“可以先摧毁城墙,即可一举进攻。”于是,曹操指挥曹军引沂水和泗水灌进下邳城,大水冲垮了城墙,吕布军队不战而败,吕布则被曹操活捉而杀。    
    兵贵神速,战在不仅胜敌之武力还要胜敌之意志才能彻底将敌人摧毁,荀攸此次之计,我们有什么可指责的吗?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私利相互争斗。建安7年,荀攸随曹操讨伐袁谭、袁尚,到了黎阳。第二年曹操又去征伐刘表,正在这时,袁谭、袁尚兄弟二人为争夺冀州发生内讧。为了打败自己的弟弟,袁谭派人到曹操军中乞求归降,请曹操援助自己。曹操请谋士大臣商议,大多数人认为应当先讨刘表,刘表强大,而袁谭、袁尚不仅不团结,相互之间争斗不息,而且没有智计,也没有得力的将领、谋士辅佐,是不足为虑的。只有荀攸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说:“刘表父子如同豚犬一样,只是看门守家而已,并没有征服天下的雄心壮志,要不然正当天下混乱大有作为的年代,他却守在江、汉之间稳坐不动。袁绍曾占据四州地盘,拥有精兵50万,基础十分雄厚,经过了多年的经营,已经赢得了人心,现在他们兄弟相争正是我们灭掉他们的大好时机,如果我们不接受袁谭的投降,使他感到无路可走,再去和他的弟弟讲和,到那时,他们两人和睦相处,子承父业,那么天下的苦难就不可能平息了。如今他们兄弟相残、势不两立,如果其中有一人被兼并,那么他们的力量就强大多了,会不易对付。应该趁他们内部战乱的时候攻击他们,天下就平定了。可不能坐失良机啊!”    
    正因为荀攸性格敦厚,尽心尽力,让曹操一次又一次的采纳了他的建议,出兵打败了袁尚。袁尚被消灭以后,果然不出荀攸所料,袁谭立即反叛曹操,这样一来,他就势单力孤了,曹操在南皮将袁谭杀死。    
    平定冀州之后,曹操在向皇帝为荀攸请功的奏章中说:“军师荀攸,自辅佐臣起,每次征战必随臣前往,臣前后能攻克那么多强敌,都是荀攸出的计谋。”于是,朝廷准奏封荀攸为陵树亭侯。后来曹操建立魏国,荀攸被任命为尚书令。纵观荀攸之谋,无奇谋、无邪谋、无忍谋,可以说他一生使用的都是正谋。


用谋略品味谋略——品谋贵人:从谋到略斗智胜过斗力(1)

    李嘉诚是个爱读书的人,深知“斗力”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即使勉强取得胜利,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有坚持“斗智不斗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李嘉诚是个智能型之人,在其平生经历的所有的商战中,始终坚持着“斗智不斗力”的原则,在与众华商合战置地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就在李嘉诚准备导演一场“火烧赤壁”的好戏时,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李嘉诚的挑战,凯瑟克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他与包伟士匆忙商议对策,开始布置反收购行动。    
    在4月28日,怡策与其所控的文华东方发布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按每股415港元的价格,发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华东方股权,由略低于35%增至41%。    
    对华商众豪来说,这简直是当头一棒。精明的李嘉诚马上意识到事态的严峻性——怡策与文华东方的股权变化,虽与置地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怡和抛出的反扑信号,其后,怡和将会随机抛出一系列的反收购措施。    
    5月1日初,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以及香港中信集团的荣智健等华商,频频晤面,商讨对策。他们决定,为防止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必须趁其另一反收购举措尚未出笼,向怡和摊牌。    
    这一切似乎早在凯瑟克的预料之中,他很沉得住气,结果使得素有耐心的李嘉诚不得不先出一招。    
    5月4日傍晚,股市收市后,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荣智健等,赴怡和大厦与西门·凯瑟克、包伟士谈判。    
    虽然是短兵相接,双方依然是彬彬有礼。李嘉诚开门见山,说明了收购置地的诚意,提出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收购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权。    
    凯瑟克也毫不客气地表明了否定意见:“不成,必须每股17港元,这是去年大股灾前你郑重其事开出的价格。李先生素以信用为重,不可出尔反尔。置地只是市值下降,实际资产并未损失关点,如何就17港元降到12港元呢?”    
    李嘉诚平静地说:“凯瑟克先生,如果你未得健忘症的话,一定还记得,次17港元并不是双方敲定的成交价,我们都表示愿意继续谈判重新议价。你我都在商场呆过这么多年,我想你一定不会不明白‘市价是一切价格的依据’这一商场规则吧。现在置地的市价才8港元多一点,我们以高出市价近4成的价格收购,怎么能说收购价下跌了呢?”    
    双方说话都绵里藏针,气氛中包含着浓烈的火药味。    
    素有“沙胆彤”之称的郑裕彤,又以咄咄逼人的口气挑起新一轮较量:    
    “既然谈不拢,只好市场上见,我们四大集团将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按证券交易惯例,收购方的出价高出市价两成以上,便可在市场生效,置地的公众股东会站在我们一边!”    
    包伟士针锋相对,说:“我们将奉陪到底——只要你们不怕摊薄手中的股权的话。置地不是九龙仓,更不是港灯,置地就是置地!是怡和手中的置地!”    
    包伟士无疑是抛出了杀手锏。    
    关键时刻到了,是继续收购还是鸣金收兵,必须及时做出决策,而这种决策不仅直接关系到收购的成败,而且涉及巨大的资金代价。    
    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华英双方最后达成妥协——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家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以每股895港元,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总计占置地发行总股价的82%,所涉资金共1834亿港元。    
    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权,由约25%增至33%,控股权已相当牢固。而且,协议中还增加了一个附带条款,即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7年之内,除象征性的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系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闹数年之久的置地收购战,就以这种结局而僵旗息鼓。原本看好这场收购大战的媒体大为失望。一些华文报刊称这是“一场不成功的收购”,有些英文报刊则称这次战役是“华商滑铁卢”。    
    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这次为何不决一死战,甫一交兵就这样悄然收兵呢?其实,这是华商财团在权衡利弊得失后,做出的明智决策,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理由:    
    包伟士所抛出的杀手锏,就是置地将步文华东方后尘,如法实施。此前,文华东方按每股415港元的价格,发行新股予怡策,以增加怡策的股权。    
    怡策认购文华东方新股后,所持股权必定会超过35%的全面收购触发点,怡策将按收购及合并条例向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