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途-第4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母女三人正在其乐融融地互动,突然宫中响起了警示钟,一连响了九下,这昭示宫中有大事发生,所有妃嫔都必须马上赶到交泰殿聆听皇训。

    马秀英面色忽变,宫中究竟发生什么大事为何她不知情,此时由不得她耽搁,她赶紧换上皇后朝服前往交泰殿。

    妃嫔从四面八方赶来,脸上都带着惶惶的表情,关系好的妃子相互交头接耳打听情况。

    “参见皇后。”孙氏见了马秀英眼睛一亮,近身上前行礼,欲言又止。

    “先进殿听皇上旨意。”马秀英脚步未停,进了殿,她也不知情,如何告知孙氏。

    众妃嫔依等级排列好,齐声拜见朱元璋。

    朱元璋大刀金马地坐在龙椅上,太监总管赵成随侍在他身边,他扫视了殿里一圈,吐出四个字,“平身!宣旨!”

    前两个字是对妃嫔说的,后面两字则是命令赵成。

    赵成赶紧宣布道:“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故朕要立纲纪,严内教:第一,后妃母仪天下,不可干预政事。第二,规定后妃职责,服侍皇帝宫寝。第三,制定铁质饰金红牌,镌刻戒谕后妃纪律,悬于各宫。第四,自后妃以下至嫔御等,衣食、器用、金银等供应,都按级别施行供给制。第五,禁止内外书信交往,有则论死。”

    赵成每念一条,朱元璋就点一次头,赵成念完旨意,朱元璋还意有所指地看了马秀英一眼。昨日|他还夸奖马秀英是贤后,今日朝臣一说,他又觉得马秀英干政不妥,尤其是马秀英与外臣有书信来往的行为让他生气。这次他们没有私心,难保下次没有啊,这种行为一定要提前杜绝。

    嫔妃们大惊失色,面面相窥。不知朱元璋为何突然把怒火延至后宫,纷纷猜测是不是朝廷吃了败仗,又猜测朱元璋这样宣布是不是后宫有人违制,还有人担心后宫已经缩减用度,如此一来只怕日后的生活更加拮据。

    尽管朱元璋丝毫未提朝堂上发生的事情,马秀英却知必然是自己和刘基等人的行为惹怒了他,第五条的规定摆明就是因为她写信给了外臣。她不清楚朱元璋昨天还好端端的,今天为何突然又翻了脸,但她心中无愧,故而从容镇定地领着众妃遵旨。

    朱元璋没有从马秀英脸上看到丝毫吃惊慌乱的神色,又想到她手书的内容,终是悻悻地拂袖离开。

    很快朱升被迫致仕的消息就传入后宫,马秀英重重地叹了口气,自己还是不能改变这些功臣的命运吗?转念一想,朱升选择这样的结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起码他知进退,虽失去了权利却保住了性命,到底是位智者。可惜其他的功臣却没有朱升这般豁达,被眼前的荣华富贵迷乱了眼,也不知最后会落到什么样的结局。

    其实也有如朱升般睿智的大臣,在揣测了朱元璋的心思后,纷纷提出致仕。如刘基就曾以年迈的理由提出告老还乡。却不知朱元璋是怎样想的,几次都未允准刘基的请求,反而叫马秀英去劝说刘基。

    马秀英吃惊地望着朱元璋,想从他脸上看出什么端倪。虽说朱元璋并未责罚她给大臣写信的事情,但这到底是犯了忌讳,只是大家没有说破罢了。如今朱元璋又让她去劝说刘基,这是对她的信任还是对她的试探?然而她瞧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异样,只是恍惚觉得朱元璋愈发深沉,越来越有帝王的心术了。

    朱元璋淡淡地说道:“皇后不要多想,朕让你劝说刘基是因为他到底是你请出仕的,兴许能卖你几分面子。否则朕可架不住他三天两头的致仕,还有一些臣子也跟着请辞,让朕烦不甚扰。”

    马秀英静思片刻,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刘基的请辞必然会带动一些江南官员的跟风,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朝廷不可能一下空缺这么多职位,更不能因为江南官员的告退而导致淮西官员的扩张,形成一言堂的局面。但朱元璋已经决意拿功臣开刀,他不会再对功臣许诺妥协,所以让马秀英出面挽留,等朝廷局势稳定,能够腾出人手安排政务了,他还是会寻找机会把功臣一个个摘除掉。

    一瞬间很多念头掠过马秀英的的脑海,她不禁心寒,“无情最是帝王家”这种现象也要落到她和朱元璋的身上吗?连她也成了朱元璋利用的工具了吗?然而想归想,她还是敛衽低眉,从牙缝里轻轻挤出一个“是”字。

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义凛然劝忠臣

    深秋临至,阳光再也无力穿透那些厚厚重重的深灰色的密云。百花凋残,原本就不茂盛的树木愈发萧条,伸展着枯秃的枝桠阴郁地站着。金碧辉煌的殿宇蒙上了一层阴影,朱栏撑着飞檐,孤单地翘向一望无际的苍穹。铜铃偶尔响动一声便又恢复肃静沉寂,只余秋蝉还在垂死挣扎般的鸣叫,仿佛在哀其短暂的岁月就要结束。

    马秀英心事重重地来到华盖殿,这里原本是朱元璋到奉天殿上朝时的小憩之所和演习礼仪的场所,如今却成了她规劝刘基的地方。

    虽是偏殿,皇家威仪同样不可疏忽。大殿被打扫得一尘不染,汉白玉铺造的地面闪耀着温泽的光芒,殿前陈列的鹤鼎、虎炉都升起袅袅香烟,缭绕殿宇。殿内居中一座两米高的小平台上摆着金漆雕龙宝座。座顶正中的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两旁耸立着张牙舞爪的蟠龙金柱。这些雕刻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可惜即使再逼真,它们也只是毫无感情的死物。

    马秀英坐在龙椅下方,面前立了一张精美的围屏,在她观望鎏金宝顶上绘着的双龙戏珠图案无数次后终于听到了宫人的通报声和急促的脚步声。

    “老臣来迟,还请皇后娘娘恕罪。”刘基的声音隔着屏风,听得不太真切。

    “太史因政事忙碌,何罪之有?平身,赐坐。”虽然马秀英看不到外面的情景,也能想象殿里站满了宫人,她和刘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在案,呈于朱元璋查阅,故她不能像从前请刘基出仕那样畅所欲言,只能中规中矩地交谈。

    很快有人端来椅子,刘基坐定后问道:“臣下了朝便赶来华盖殿,不知皇后娘娘有何事召见?”

    “本宫听闻太史欲请辞官身,告老还乡?”马秀英不喜欢兜圈子,而且她素来尊敬刘基,觉得跟刘基说话还旁敲侧击、迂回转折很没礼貌。

    刘基的答复毫无迟疑,“臣确有此意。臣年老多病不堪厘务,有心致政。”

    “朱学士致仕已令皇上如断一臂,太史若再请辞岂不让皇上更折一翼。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皇上还需要太史的辅助啊。”

    “臣年事已高,虽想继续为皇上分忧,奈何力不从心,不如让贤于其他能臣。”

    “太史神机妙算、运筹帷幄,非其他臣子能比。”

    “江山代有人才出,老臣告退了,其他臣子的能力自然就显现了。”

    马秀英苦口劝阻,刘基执意请辞。两人唇枪舌战一番,始终各持己见。

    无奈之下,马秀英旧事重提,“太史可记得本宫当初请太史出仕的劝告?”

    虽然看不到马秀英,刘基依然站起来行礼作揖,“臣一日不敢忘。皇后娘娘曾说有能力却不为之,冷眼旁观非大丈夫所为,也多亏皇后娘娘提点,才让臣的鸿鹄之志得以实现,臣至今感激不尽。”

    “难道太史现在却要冷眼旁观,只求自保了吗?”

    “这……”

    “本宫知道太史顾虑,然朝廷正是多事之秋,实在离不开太史这样一心为国的贤臣。”因两人的交谈都有记录,马秀英不能明说,只能以“多事之秋”和“贤臣”来暗示朝堂上的局势。

    果然刘基听到这里,语气不似先前决绝,略微踌躇道:“臣惶恐、臣有愧,未能尽心报效国家。”

    马秀英的叹息从屏风后传出,“惭愧的是本宫,当初请太史出仕,未料今日让太史惶恐。本宫知道太史并不在乎权势,也不贪念荣华,只希望天下太平,四海波静,群臣和睦,百姓安乐。本宫恳请太史念及天下苍生,不要轻易请辞。”

    刘基十分感动,想不到他刘基的知心人竟然是后宫一妇人。可他明白舍不得眼前的荣华富贵,只怕最后的结局都是不得善终,不如像朱升早早退隐,独善其身。终究吞吐道:“皇上英明神武,自会让天下百姓安乐……”

    “纵使皇上英明神武,也只有一人之力,还需太史这样的贤臣辅助。太史若实在要请辞,能否再缓上几年,待到国盛民强之际,即使太史不请辞,本宫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