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入门你问我答-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治疗哪里还会有错呢?因此可以说,医学的道理虽然复杂,但可以用一句话把它概括起来:就是首先要分清阴阳的道理。”至于阴阳五行的具体运用,请参看相关的教科书。

【问】那么,阴阳五行学说既然可以用现代科学内容解释了,我们是否可以不要学了?

【答】不能,起码目前还不能。因为如前所述的,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关系已经是如此的密不可分,为了正确地继承这份遗产,在新的理论没有产生之前,弄清它在中医学里的含义、实质和应用原则等等,还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无从谈继承,更无从谈发扬。随便举几个例子:中医学里有一大类外感病分成几个阶段和类型,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或证)……你如学中医,就非得懂它的这层含义不可。否则,如果一无所知,那就要纳闷了:太阳有病了?是黑子爆炸?太阳会病,怎么不见月亮有病?中医先生怎么管起太阳来了?吹得太无边了!你看,岂不要闹成笑话?又如浮肿病,中医定名“水肿”。它的分类,也是先分“阳水”、“阴水”二大类,在此再各自进一步分类的。又如黄疸病,中医也先分“阳黄”、“阴黄”二大类,然后再行各自分类诊治。它们的寒热虚实完全不同,治法也完全不同。如不懂阴阳五行这一套,就根本无从下手。也比如到一个新领域,完全陌生,如果没有它的地图,或有而不认识,你就将寸步难行,更不说要“改绘”这地方的新地图了。

因此,我们对阴阳五行学说既要懂得它的原义,更要用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地继承,以便更好地发掘祖国医学宝库。笔者认为,只有到了那一天,文人小说下载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中医学里其他内容的精华部分,赋以现代医学理论,特别是现代科学多学科先进的内容,和它们融合在一起而成为更高的医学理论,那么,今天所说的阴阳五行学说就可以完成历史使命,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五、中医病因学与现代医学病原学的相关性如何?

【问】在从前,有的中医不懂病原学,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细菌、病毒等等这些病原物,但是也能看好感染性疾病,而且有的疗效很高,是什么原因?

【答】说到这个问题,又要从中医在发病学(即对疾病发生的理论)的特点上去探讨。

中医的发病学概念中,总的说有两大特点:一是重“病因”学,没有或基本没有病原学概念。即过去的中医生基本上不了解细菌、病毒等等是致病的原因。“细菌”两字在古医书里似未见着;而“病毒”两字却是有的,但请注意,它的含义与西医学里指的“病毒”这一具体事物是不同的!中医学里的病毒仅仅泛指致病的毒性物质。那为什么这两个概念又混在一起了?笔者想,这可能又是初译西医过来的人“好心办的坏事”。二是在病因学里又只重视内因,忽视外因。“重内因”与整体观念结合在一起又成了中医理论的特点之一。

先说中医学只有一般笼统的病因概念而没有病原物概念。比如鼠疫流行了,中医学只知道这是“疫毒邪气”所引起的,却不可能知道它的罪魁祸首是鼠疫杆菌,更不知道这病还与跳蚤有密切关系,所以也不可能有相应而明确的特效药与防疫学。什么原因?原因还是时代条件的限制,以前连显微镜都没有,更不用谈什么细菌学、细胞学等等了。

【问】那我们的先辈怎样治感染性疾病呢?

【答】于是时代条件又“逼”着我们的先辈转而从另一角度即“病因学”方向去发展中医学——在疾病发生后,从机体所表现的“综合反应”现象去研究发病的内在原因,从而调整了机体整个综合的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抵抗力、免疫力等等),而治愈了这一类的病。这就是中医学里病因学的特点。至于如何调整的,也在不断探讨阐明之中。

【问】中医的病因学有哪些内容?

【答】它的分类方法虽然历代繁简不一,但总的精神是以“三因学说”为基础,即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大类。

(1)内因:就是书上所说的“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些心理情绪状态。这些状态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成病,如果太过异常了便成了致病因素而叫“七情内伤”。例如“思”,正常时就是人们的正常思维能力。当思虑过度(即常说的“焦虑”)等等而成“思虑伤脾”时,便是病态了(这种状态常易见于西医的神经衰弱等病)。

(2)外因:即书中所说的“六淫”(这里的“淫”字,含有泛滥、太过的意思,不是淫秽之义)和“外邪”,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时邪”。风、寒、暑、湿、燥、火本来也是外界自然现象之一,当它们正常时称为“六气”,并不致病。但当它们异常了,导致太过与不及,便成为一种致病因素而称“六淫”了,就是一种病理状态。其实,从现在来看,这个“外因”、“邪气”,既包括了机体发病时的外界条件,如气候异常等因素,也包括了当时尚未明确认识的病原物在内的综合作用,却又不是指具体的某种病原物。举个例子:六淫外邪中的“暑邪”,除了指暑天气温过高对人体的有害作用之外,也应包括了许多夏季传染病的致病因子的作用。比如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乙型脑炎,就是中医里标准的“暑温”温病。如果从现代医学分析,那么这个“暑邪”既包括了夏季的气候因素,更包括了以往中医不能知道的脑炎病毒的作用,而且也应包括这个疾病的传染媒介库蚊、伊蚊等等的作用。又如中医外邪六淫中最常说的“风邪”:空气流动便成风,微风,对人有益,不致病,便是“六气”中的“风”。但它如果太过了,特别是把人吹病了(受凉等),便成六淫之一的“风邪”而有风寒、风热、中风、内风、肝风内动等病证了。又如“火”,热极了成火,也是自然现象,应是“六气”之一,不然古人如何烧饭?但成了火灾就是六淫。在人体,此“火”还有一种生命动力的含义。前述“命门之火”就是典型例子。但它太过了,也成“病”,诸如肺火、心火、肝火等等都是,肺火可致咳喘,心火可致失眠、狂乱(精神病);肝火类同心火而更甚……其他道理可依此类推。

(3)不内外因:即除了上面内、外二因之外的一些致病因素,比如饮食所伤、劳逸失度、刀刃外伤、虫兽伤害等等。它们中、西含义相似,比较简单,不难理解。

【问】怎样理解中医病因学中的“内因论”?

【答】中医病因学中有个很大的原则,即特别重视内因的作用。《内经·素问》中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见《素问·刺法论》),意思是“人身正气旺盛时,邪气就不能侵犯,就不会生病”。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见《素问·评热病论》),即“凡是邪气侵入生病的,必定是正气虚弱的时候”。两句话意思相似,总的是:健康以正气为第一义。

那么,什么叫“正气”?在中医学里,“正气”是指机体一切对疾病的抵抗力、免疫力,也应包括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还应包括对某些致病因子感受性的降低或“不感受”等等;“正气虚”,则正和以上相反。“邪气、外邪”含义已如前述。

因此,在“正”、“邪”,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上,中医特别重视邪正的盛衰,它必紧紧抓住“祛邪”、“扶正”两个环节进行治疗。特别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发挥“扶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所以“扶正”是它的强项。这个原则贯串落实在每种疾病的诊治环节上,这又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点之一。唯物辩证法也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也说明了中医学的“内因论”优越的一面。

基于以上观点,从“内因优越论”出发,是否可将它引申开来,认为大部分的病实际上都是以内因为主而发病的?试举一例:天花,臭名昭著的烈性传染病也。它的传染性之强,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忆犹新。有的脸上的麻子,就是它的标志。它曾夺去了多少病人的生命!经过人们的努力,现在已宣布它在地球上被彻底消灭了,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功绩!天花病毒,该是典型的“外因”了。但我们仔细一回想,它的消灭靠的是什么?是对这个病的“特效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