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观今论+印顺法师-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女人:冤仇看了生瞋,情人見了起愛,兒女見了起敬,鳥獸望而逃走。所以,
好惡、美醜,都是隨能觀心的不同而轉變的,境無實體,故名觀空。「十八空」
,『般若經』著重在自性空。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體,都是不可得而當體
即空的。『大智度論』雖說有三種空觀,然未分別徹底與不徹底。依龍樹論,這
三種空觀,都可以使人了解空義,雖所了解的有深湶煌痪坎皇槊骺盏姆
便,所以『智度論』兼容並包的說有三空。若細考大小乘各派的說法,則分破空
是阿毘達磨論師所常用的方法。如有部,以觀慧析色至鄰虛,過此即成為空。然
而有部不承認一切法皆空,反認為有自性有的極微。因分析而知某些是假合有的
,某些是假有所依的原素──即最後的極微。心法也用此法分析到剎那念。這種
方法,並不能達到一切皆空的結論,反而成為實有自性的根據。如分析極微至最

後,有說有方分的,有說無方分的,也有說有方而無分的,但無論如何,最後總
都是有實在性的極微。如古人說: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終古不盡。這種分破空
法,本即『阿含經』說到的「散空」;不徹底而可以用為方便,所以龍樹也把它
引用了來。觀空,是唯識宗等所使用的空觀。這一方法,經部師即大加應用。經
部師說十二處──根境非實,即成立了所觀的境是非實有的。後來大乘的唯識學
者,極端的使用此觀空,如說:「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如魚見水為舍宅,天見為琉璃,鬼見為膿血,人見為清水,這
可見水或舍宅等境界,是不實的,是隨各自業報的認識不同而轉變的。『阿毘達
磨大乘經』,瑜伽師,都是依此法以明外境的非有性,成立無分別智體證離言自
性的。這參考『攝大乘論』等,即可完全明白。觀空與分破空不同:分破空,因
分析假實而成立假名者為空的;觀空,則在認識論的觀點,說明所觀境界的無所
有。觀空,也同樣的不能達到一切法畢竟空,因為觀空即限定它要用能觀的心以
觀外境不可得的,能觀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觀空來成其為空,所以應用

觀空的結果,必然地要達到有心無境的思想。境空心有,固也可以為了達空義的
方便,然在某種意義上講,不但所空的不能徹底,而將不當空的也空掉了。即如
分破空的學者,承認有實自性的極微和心心所,而由極微等所合成的現象,或五
蘊所和合成的我,以為都是假法。他忽略了假法的緣起性,即是說,他們不承認
一切法是緣起的。因此,一方面不能空得徹底,成增益執;另方面,將不該破壞
的緣起法,也空掉了,即成損減執。唯識學者把緣起法統統的放在心心所法──
依他起性上,不能到達心無自性論;對於六塵──境的緣起性忽略了,所以不能
盡契中道。龍樹菩薩所發摚У目樟x,是立足於自性空的,不是某一部分是空,而
某些不空,也不是境空而心不空。

『智度論』(卷七十四)又說有三種空:一、三昧(心)空,二、所緣(境
)空,三、自性空。「三昧空」,與上面三空中的觀空不同。這是就修空觀──
三三昧的時候,在能觀的心上所現的空相說的。如十遍處觀,在觀青的時候,一
切法皆青,觀黃時一切法皆黃,青黃等都是觀心上的觀境。這樣,空也是因空觀

的觀想而空的。經上說種種法空,但依能觀的觀慧而觀之為空,於外境上不起執
著而離戲論,所以名空,而實此種種法是不空的。這等於說:空是觀心想像所成
的,不是法的本相。這樣,必執有不空的,不能達到也不會承認一切法空的了義
教說。「所緣空」,與上說相反,是所緣的境界是空的,能觀心這才託所緣空境
而觀見它是空。此所緣空,即必然是能觀不空,這與前三空中的觀空相近。不過
,觀空約境隨觀心而轉移說,所緣空約所緣境無實說。龍樹曾評論道:「有人言
:三三昧無相無作心數法名為空,空故能觀諸法空。有人言:外所緣色等諸法皆
空,緣外空故名為空三昧。此中佛說,不以空三昧故空,亦不以所緣外色等諸法
故空。……離是二邊說中道,所謂諸法因緣和合生,是和合法無有一定法故空」
。龍樹所明此──『般若經』中所說的「無有一定法故空」,即說一切法緣合而
成,緣合即無定性,無定性即是空,此空即指無自性的畢竟空說。由此可知,中
觀的空義,約緣起法的因果說,從緣起而知無自性,因無自性而知一切法畢竟皆
空。若偏於三昧空或所緣空,專在認識論上說,不能即緣起知空,即不能達到一

切法空的結論。

自空與他空,係兩種不同的空觀。譬如觀花空,自空者說:花的當體就是空
的。他空者說:此花上洠в心承哉f是空,但不是花的本身空。如「瑜伽論
」的「真實義品」說:「由彼故空,彼實是無;於此而空,此實是有:由此道理
,可說為空」。這即是說:在此法上由於空去彼法,洠в斜朔ǹ梢哉f為空,但於
此法是有的。唯識學者說空,無論如何巧妙的解說,永不能跳出此他空的圈子。
此他空論,也不是唯識學所特創的,他的淵源即遠從薩婆多部而來。有名的世友
論師曾說:空與無我不同,無我是究竟了義的,空不是究竟了義的。如說五蘊無
我,這是徹底的,確乎是無我的;若說五蘊為空,這不是徹底的。由於五蘊無我
,所以佛說空,而於此色、受等五蘊卻是不可空的。如解經說「諸行空」,也說
:諸行中無我我所,所以是空,不是諸行的行空。唯識學者繼承此種思想,所以
說:由於依他起上,遠離遍計所執相,名之為空;而依他起是自相有,不能說為
空的。這種他空論,早已根深蒂固而必然的與自性有論相結合。說得遠一點,他

空的思想,早見於『中阿含經』中,如『中阿含經』的『小空經』,就是他空論
。這種思想,與西北印度的佛教有關。『小空經』中的他空,即除去某一些而留
存某一些──本是禪定次第法,稱之為空,而不能一切空的。此經以「鹿子母堂
空」為喻,如說鹿子母講堂空,是說講堂中洠в信Q虻人哉f空,非講堂是空,
也不是講堂裏洠в斜惹穑皇莿e處洠в信Q颍u說為空。這是浮湹目沼^,『
楞伽經』稱之為「彼彼空」,最粗而不應該用的。這種「由彼故空,彼實是無;
於此而空,此實是有」的空觀,有種種的樣式,而根本的方法不變。所以唯識學
者的空義,實以西北印的他空論為本,雖接受了大乘的一切法空說,而究竟隔著
的。至於自空,也是淵源於『阿含』的。如『雜阿含經』說:「常空……我我所
空,性自爾故」。這即是說:常、我、我所的當體即空;不是空外另有常、我、
我所等不空。常、我、我所等所以即空,是因為常、我、我所的性自爾故。又如
『雜阿含』的『勝義空經』(三三五經)說:無我我所而有因果業報流轉事,但
不是勝義諦中有此因果業報流轉等,所以說:「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生

故彼生,謂無明緣行……」。緣起因果的相續有,是世俗的,勝義諦中即無我我
所而空。世俗有與勝義空,此經即概略指出了。總之,自空乃即法的當體而明空
,他空則在此法上空去彼法而明空的。所以中觀所說的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
,他空論者是不能承認的。他們照著自己的意見而修正說:一切皆空是不了義的
,這與自性空者處於相反的立場。後來唯識學者論空,只約遣去遍計所執說;不
但不能說緣起即空所顯,也不能當下確認諸法皆空,所以自空與他空是根本不同
。假使引用『成唯識論』所說:「若執唯識是實有者,亦是法執」,以為唯識也
說緣起心心所法空,不免附會。

我覺得中觀者的一切法空,主要是從緣起因果而顯的,而唯識宗是從認識論
上說的。唯識者以為從因果緣起上明空,是共小乘的,不徹底的;大乘應從認識
上說。如『攝大乘論』說:「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
性」。無自性,不是說自性完全洠в小H缥磥矸ǎ谖磥矶卮蚓壎鴽Q無
自然生的,所以名無自然性。過去已滅無體,即頌中的自體無。現在生滅不住,

即頌中的自性不堅住。這是約三世因果的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