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肖宾地产江湖-一个暴富行业的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荣茂对外界回忆自己的发家历程时表示,首先不否认在证券市场淘得第一桶金的说法,“70年代初,我赤手空拳到了香港,起先是靠证券交易获得最原始的积累,但这笔钱绝没有外界传说的5个亿那么多。事实上,我后来的资金主要还是靠实业积累起来的,这就是深圳和兰州的制衣厂。”
下一年,他就将进入房地产行业了。这一年,许荣茂38岁。
现在上海滩最大的本地房地产企业就是绿地集团,全年的销售量已经连续突破百亿,其中主要是房地产收入。在1988年,这家国企连影子都能还没有呢。绿地的当家人张玉良正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农业委员会住宅建设办公室任职,正管单位盖房子、分房子。张玉良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房子盖起来,盖的时候当然是用最少的钱把房子盖最多,然后分给系统的干部。通过对比,可以看到,说了半天,在1988年,张玉良似乎是唯一的和房子打交道最多的业内人士了,这一年张玉良32岁。
楼忠福现在折腾的天都城,号称是中国最牛的卫星城,自诩项目蕴含意义非凡。在1988年,楼34岁。已经做了三、四年东阳三建的经理了,还处在包工头的行业地位上。在当时建筑业属于朝阳产业,全国一片大工地啊,那时候的建筑行业还不象现在混得这样惨,动不动被拖欠工资、工程款、干活还得先垫资。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那永远拧巴着的眉头、面部肌肉、筋骨分明、态度永远桀骜不驯的任志强在1988年37岁。正担任北京市华远经济建設开发总公司建设部经理。任志强时1984年到华远的,据说到华远不到12个月的时间,就被关起来了,在监狱里呆了14个月,但没查出什么问题,任志强也没有因此埋怨共产党。按老任的原话时,“出监狱第一句话,是跟我总经理说还是跟着共产党走,第二句话说娘打孩子是应该的。”从老任的话中,已经开始初步展示那众所周知的拧劲了。
有人说没进过牢房的男人是不完整的,从这个角度看,地产大腕中,怕是任志强最早完整。
1988年,张宝全转业后刚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正跟着大名鼎鼎的导演谢飞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金钱、商人这些字眼,31岁的张宝全还绝对不会将其和自己挂上钩。但估计也正是这时候积累的艺术底子,让张现在如此痴迷EVD事业。
1988年,一个22岁的青年带着自己19岁的弟弟,已经在在北京珠市口大街的一家小店卖了一年多的电器了。此前,这兄弟两在内蒙古做贸易,但屡经上当受骗,遂转战北京。这便是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两。黄氏兄弟初到北京时物色下的珠市口的那家两层小店,本是一家国营服装厂的门市部,名叫“国美服装店”。兄弟俩很快发现服装不太好卖,于是卖起了电器。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在这家小店的门前挂了出来。
黄光裕以后说,当时他们看中了家用电器作为“大件”在人们消费生活中的发展潜力。用于投资珠市口店的十几万元钱来自“在内蒙古做贸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产生的利润积累———但黄并不愿言及此前都做过哪些贸易。
第一回地产大腕的“初夜”众生相(3)
最近两兄弟轮着在中国首富的位置上轮庄,房地产行业是其财富积累的重要环节,但此时,这两兄弟家电生意做的正是红火,房地产还想都没想过呢。
接下来讲得这位也是首富---杨国强。同辈呼其为“强哥”;晚辈称其为“六叔”;乡里用二手汉语叫其“Boss杨”。1988年,杨国强33岁,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应该正担任顺德北滘公社房管所区建筑队队长。据说,杨国强24岁之前都是穷小子,由此反推,那33岁的杨国强已经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1993年,杨国强和杨贰珠等拍档竟能出资3395万元,收购北滘建筑工程公司,从此可以想象1988年,Boss杨绝对已经腰缠万贯了。和朱孟依、楼忠福一样,Boss杨此时也是包工头。
富力双子座“张力和李思廉”现在那也是行业内的顶级富豪了,在1988年,双子星还互相不认识呢。李生正经常来内地做生意,经常往返广州。张生1988年10月作出了他人生中的一项重大决定:辞去衣食无忧的公务员工作,下海。这一年,李生31岁,张生34岁。
……
1988年,祖国神州大地正是万象更新,来自各个地方、各个行业的同志们正在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着,这十六位地产大腕都还正处在人生、事业的开场阶段,好戏都在后面呢。
十六位地产好汉的前生暂且说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切听下回分解。
第二回地产大腕们的身家背景(1)
接着上回书,咱继续开讲。
前文中,我们已经回顾了十六位地产大腕在1988年,这个房地产行业初年的大体情形。
这次主要讲讲这些地产大腕的身家背景。
众所周知,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不是郭啸天的儿子,郭靖在蒙古草原上可能也就牧马放羊一辈子了;如果不是林家祖传的剑谱招来强敌觊觎,林平之好好做着福威镖局的少当家的,几年后怎么也是个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如果不是胸口刺着契丹族的狼头标志,萧峰更是在中原武林逍遥自在呢……
话扯远了,回头来看看这些大腕的身家背景吧。让我们看看是显赫的家庭背景铺就了这些大腕的成功道路吗?还是有贵人在大腕们的前进路上“下凡显灵”?他们是自己奋斗取得的成功?还是通过官商勾结、家族腐败榨取的富贵?
王石,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从军队转业后在郑州铁路局工作,其母是锡伯族。最近有人在我博上问,王石是不是王震将军的孩子?唉,联想太过于丰富了。老王的身家背景很普通的,王震将军的孩子以前在中信集团、长城电脑,和王石扯不上的。在当初那个年代,老王的成长家庭背景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家庭差不多的,平平凡凡、勤勤恳恳,双职工。1968年,那是个军人吃香的年代,老王能顺利入伍,多少说明家里还是政治合格、绝对够硬的。
孙宏斌,山西人,对于孙宏斌的青年时代,外界知之甚少。在和笔者曾经交谈时,谈及家庭问题时,孙宏斌也是惜字如金,言谈显得颇为顾忌:“我们家共是兄弟四个,我是老大。我离开家是比较早的,十三四岁从上高中起,我就开始离开父母了。像当年高考填志愿以及以后报考研究生时,都是我自己做的主。”
根据资料显示,1963年出生的孙宏斌先在武汉读了大学本科,接着在清华大学读了研究生,所学的专业都是水利。对于自己的家人,孙宏斌谈得很少,惟一在媒体面前说过的就是:“我办顺驰的时候,我的一个弟弟也在顺驰干过一段时间,但后来被我劝走了,没办法,有这种亲戚关系在公司里没法处好。”
从能够得到的信息看,孙宏斌的身家也绝对不是什么显赫人家。
冯仑,出生于陕西西安。父亲是一个企业工会的领导,从小教会了他写文章和画画。上初中的时候,冯仑就开始看《大逻辑》、《小逻辑》之类的书,家庭背景又让他在文革期间,能凭一纸介绍信在资料馆翻阅了大量“供批判用”的禁书。
然后,真正影响到冯仑人生的,却是他在中央党校读研究生时的导师——马鸿模,这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大家出身,性格强悍,闹过学运,组织过武工队,出生入死,最终官拜解放军正师职,分配到中央党校。冯仑当时是中央党校最年轻的学员,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是在党校。当时马鸿模留着光头,身着黑衣,抽着根很粗的雪茄。后来冯仑拜马鸿模为干爹。
这种家庭背景也算是相对难得了,但似乎更适合培养出个思辩的知识分子,商人?呵呵,可谁又能说冯仑只是个商人呢。
潘石屹,生在甘肃天水麦积山附近的一个贫困的村子里。1979年,高考前8天,潘石屹竟然被一辆卡车撞断了肩胛骨。高考结束后,知道自己没考好,他立即偷偷在另外一个县,以“石屹”这个名字报考中专,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兰州培黎石油学校。后来,潘石屹毕业被分配到设在廊坊的石油部管道局,后来……
活生生的苦孩子奋斗成功的例子。
黄怒波,出生在兰州。兰州——全国最好的地方,出人才的地方啊,值得超级热情的歌颂一下兰州。但黄怒波长在宁夏,当时黄的父亲是部队的,部队那时候支边支到宁夏,黄怒波的父亲当时是部队下来的团级干部,因为在特殊年代提意见,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