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十二经皆有动脉,其分布于形层,各有深浅,故有经合之异)。
热气乘之,血痹令气涩不通,故见翕翕热疼之状。热迫少阴故小便不利,经气于脑(少阴
之气,缘督以通脑)故奄然发狂。所以然者,以阳明经气既盛,外中严寒,阳明主胃,大富
于谷气(语出《灵枢》),经气之运行皆以谷气为本(谷气即日食谷味所化之中气,犹机械之加
煤者是也),胃不实则诸脉虚(语出《灵枢》),谷气盛则胃气实,得食入于阴,长气于阳
(胃脾为胃行其津液,先归肺注脉,而后灌溉百骸,故曰:“食入于阴,长气于阳”也),阳与阴并,
真邪相薄,胃气宣发,水津四布,阴为阳胜,故见奄然如狂。濈然汗解之象,经曰:阴
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奄,忽也。忽然若狂者,乃乍欲登高弃衣,其时只一
瞬间,非府热内实谵狂之证。此由水寒不胜谷气,故得邪随汗越而解。所以如狂者,阴
阳相搏也;脉紧则愈者,谓汗出当紧象自解,知未解时,脉必紧而大也。阳明谷气内盛,
无脉紧在表之候,所谓入阳明则无所复传者,以阳明为三阳外卫,胃气盛则邪难内陷,
但阴阳相搏之际,脉至必流行薄疾。设阳搏而反为阴胜,则气负必为陷于阴(阳明与太阴
为表里),若此证如狂不解,便成脾阴竭大烦而口噤躁扰之变(《脉法》有:病人手足三部脉
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则又自阳明而转系于太阴矣。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藏气法时之义,释见《脉法》。一昼夜十二时,藏气各有分王,申至戌为阳明燥胜
之时,病气得天气之助,当各以王时而解。其邪盛而不解者,必又值经气之王而病加,
如阳明府证日晡潮热者是也。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
故攻其热必哕。

此示经热府虚,误攻转哕之变。经云:胃为气逆为哕。又曰:肺为哕。《说文》释
为气牾。盖有声无物,其象在干呕、呃逆之间。古盖以哕统呃,故经论皆无呃名。呃者
声急而短,哕则息缓而其声较长,干呕则虽云无物,必有涎沫,非但气忤也(牾者忤也)。
经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
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又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
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是噫属谷气之反出于胃,哕为胃气之逆冲于肺(西学谓哕呃为
横隔膜挛急,盖亦神经作用也)。凡哕、噫、嚏唏、呵欠之类,皆奇邪之上走空窍者也(语出


伤寒杂病论义疏 
—292—

《灵枢》。奇邪,即奇经之邪,西学所谓神经系是也)。阳明病不能食,知为中寒,外复有热象
可攻者,此热浮经合,寒在中府,经热不当妄攻,误攻则外热内陷,迫在里之冷气上逆,
由胃中冲肺以为哕(与《厥阴篇》之与热水而冷气上逆者,病情适反,以厥阴阴外阳内故也);“所
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者,明哕以胃寒为因,里虚为本,
以胃气迫肺为正象,总由寒热相搏,新故相乱。本论一见于太阳,再见于阳明,三见于
厥阴,于以知邪有干移,热有虚实,或肝阳上越,或肾气逆冲,皆可见哕逆之证,故经
又曰:病深者,其声哕。攻之指泻其热,不必属承气之类。通乎平辨一贯之旨,则治哕
亦无定法可执矣。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
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此示胃虚脾约,因成谷疸之证。足阳明为五藏六府之海,其经脉大血多,气盛热壮
(语出《灵枢》),不当脉见迟滞。病在阳明而脉迟者,因其人脂膏偏盛,胃气内寒,阳
明经内,含脂分多,脂盛则卫气行迟;胃寒则谷入不化,阳衰则水气凝留,肠胃大而皮
肤湿,分肉不解,令卫气徐行,荣气从之。此为胃中本寒,法当迟见关上。胃中热必消
谷善饥,胃脘寒必恶食不纳,今食难用饱,饱则烦头眩,必小便难者,明其人知饥引食,
但难用饱,所以然者,以胃虚脾约,两者并见。胃虚本于阳衰,脾约由乎阴弱,阳衰则
气寒,阴弱则血燥,胃虚则不能化谷,脾约则难以纳精,食入胃满则心气下注,饱伤心
气则中焦闭塞,故令荣气郁而微烦(荣气出于中焦),上气虚则头眩,胃脘寒则胃气逆上
而下焦无阳以化,使气不下送而小便难。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脉迟则血行不利,血气
壅遏而不行,故生热(语出《灵枢》),热郁内陷而干脾,故为疸。欲作谷疸者,病机先
见,谓因谷气不化而成疸;疸者,皮肤发黄是也(疸证不一,故特举谷气以明之)。胃中寒
则中焦气滞而腹满,脾气约则肠液枯竭而便难,故令庸工易于误下。虽下之腹满如故者,
以脉迟为寒,证非阳结,因腹满故食难用饱,误下后必满如故而转不纳食,不但难饱而
已。尝有胃气不转之证,进硝黄而便终不通,与姜、附乃反至下利者,此温中而阴凝冰
解,糟粕之腐秽自去,学者不可不知。本证宜用白术、干姜、半夏、厚朴之属治之。阳
明虚则治从太阴,少阳虚则治同厥阴,太阳虚则治同少阴,又可以比类知矣(太阴实则出
阳明,厥阴实则出少阳,少阴实则出太阳,皆可类推,寒则虚,热则实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此示阳明外证无汗属虚之例。盖太阳以无汗为表实,自汗为表虚者,因邪由外感,
故当以皮毛开闭,定其虚实。阳明虽有外证,乃胃气外布于肌,热实气盛,必津随气越,
汗出恶热,故阳明病法当多汗;若胃气内虚,不能布津于表,则应多汗者反为无汗,阳
明以无汗为表虚者,气虚津陷故也。无汗而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淫气往来(淫气者,阴
阳之乱气也),痹而时通,肌肤间作痒之象,痒者阳也(语出《灵枢》。合无汗而身如虫行,乃
为阳明表虚证谛)。此以胃气久虚,故使然尔(又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胸腹,实则腹
皮痛,虚则痒搔)。


伤寒杂病论义疏 
—293—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
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一云冬阳明)。

此示胃阳内迸,有上逆干肺冲脑之证。阳明病应有汗小便不利,今无汗而小便利,
故曰反。“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此示阳明之经,起于头维,阳明虽有头痛,非缘外邪内束,由胃阳上冲于脑,位在额前,
痛重昏胀,其证有虚有实,与太阳之头痛项强掣疼者不同(少阳、厥阴之血虚头痛,皆为掣疼)。
实者必热汗出,头更甚,口渴,痛甚如破,脉大而滑疾,当用竹叶石膏汤治之;本条为
胃寒虚证,阳明以无汗为虚,无汗而小便利,气机之下行也。二三日忽转呕咳,此胃气
上逆,自病为呕,干肺为咳,胃逆乘肺之咳,当咳而声重。呕咳作而手足厥冷者,知胃
阳内迸而上冲,内迸则气不外布,胃寒上迫于脑,必苦头痛(头部之阳,为胃寒所迫,以气
并于里而上逆也)。脉象当迟弱见关上,宜用干姜附子汤,温胃阳以纳肾气。若不咳不呕
则气不上逆,若手足不厥则阳不内迸,当无缘令胃气逆冲,故曰头不痛者也。若不咳不
呕,手足不厥,反头痛、无汗、小便利者,此胃虚而非胃寒,治属湿家,必腹中胀满而
口微渴,脉象当虚大而涩,宜茯苓、白术、半夏、生姜之属与之。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一
云冬阳明)。

上既举胃寒冲脑之条,兹更示胃风犯脑之例。曰“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者,乃
阳明中风,胃阳为风鼓上犯,风眩之证是也。风中阳明,故能食,能食而咳,则胃阳上
干于肺,胃气逆冲于上,其咽必痛。咽为胃系,胃咳当声高而重(咳由胃出则声高),咳甚
而气呛,斯咽伤而痛作矣。若胃气不逆冲者,当不为咳,不咳则咽亦不痛。咳而能食,
咽痛者,脉象必大而弦。此风邪中经,未入于府,故能食,宜竹叶石膏汤主之。若不咳,
不咽痛,但头眩,不恶寒者,则邪不干肺,仅中于面,脉必虚弦而大,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