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咽痛,但头眩,不恶寒者,则邪不干肺,仅中于面,脉必虚弦而大,宜用人参、竹叶、
石膏、半夏、茯苓、白芍、甘草之属为剂,凡此皆阳明之虚候也。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

此示胃阳内郁,热蒸肌里,因成发黄之候。阳明病无汗者,气陷不能外达,当为表
虚;又复小便不利,必致水气内蓄。心中懊恼者,本心包有热之证,此由胃气不降,治
当责之中焦。热既不得外越,水复不得下利,热与湿搏,陷脉而入于脾络(今所称淋巴系
是也),荣热郁蒸,血盛得湿则发黄。凡发黄,总属脾胃受湿;脉滑大者在胃,脉濡滑者
在脾,在经者脉当微浮,在府者脉当微沉,沉而细者在藏,水寒侮脾故也。本条热在经
府之间,脉当大滑而微滞,宜栀子、柏皮、茵陈之属随证消息治之。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此更示发黄之证,由热蒸荣分所致。盖阳明病即外证无汗,亦缘胃阳不得外布,非
由客寒在表,假令医家误认表实,辄被火攻(火熨艾炙,皆为火攻),意发其汗,火热外劫,


伤寒杂病论义疏 
—294—

邪无出路,郁蒸莫泄,迫而上行,额上微汗者(阳明主头额之部),阳虽上通,热不得越;
加小便不利,气机复不下行,火气虽微,内攻有力,两热相合,脾液受薰,热蕴湿搏,
泄于肌里,必成发黄之证。若遍身得汗而小便利者,热得泄越,不成黄也。本证由被火
发黄,脉当大涩且短,荣枯气燥故也(若头汗身冷,便为虚证)。

阳明病,脉浮而短(通行本误作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通
行本误作盗)汗出。

此示阳明经热气虚之征。阳明病以脉大为相应,今病在阳明,脉反浮而按短,短为
气病津伤(《内经》: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气病即气虚之意。又肺脉短,短者津液伤,津伤则气结
故短),故知其人元气虚也。阳明病当潮热无休止时,而反发作有时,又无汗出、口渴、
恶热诸证,自与下证潮热不同,宜人参竹叶石膏半夏汤下之(主之即以此为主,随证加减之
意)。若脉但浮不短,气机外出,必为自汗;或浮而按之空虚,阴不养阳,当亦有盗汗之
证(旧作盗汗证,亦不甚相违,但就脉浮之义,作自汗乃为正解),宜黄芪、石膏、牡蛎、半夏、
甘草作汤与之(自汗盗汗,皆可用之,以脉同则病因司也)。此皆虚热在经之治,得此意以化
裁之,其用无尽藏矣。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此示阳明病热入血分之变。阳明府实而气热,必咽路津焦,口为燥渴,法当饮水不
止,今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知热不在气而陷血,荣阴枯燥故也;阳明多气多血,
经热迫血上行,胃气冲肺,故当出鼻而衄,阳明之脉,起于鼻,终于口。胃热乘肺,脉
当大涩而升,宜白虎加地黄汤治之。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
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
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
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此示阳明病误汗亡津,有病随体变,津液自还之例,当以小便之多少决之(小便多少
与利不利不同)。曰“阳明病,本自汗出”,是胃阳已外布腠理,或背微恶寒,或身尚恶
风,医不待其二日自止,更重发汗。“病已差”,谓外证已愈(即不恶风寒之谓)。“尚微
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已硬故也”,所以然者,以外证已解而其人微烦,烦为在里,必
由汗亡津液,胃中干操,故令大便转硬。此虽胃家转实,无燥实满痛之象;病机虽阖,
亦未成可攻之证。阳明以气开而津阖,尝有胃阳不至过亢而津液自复者,当问其小便日
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忽转日再行者,此胃阳消水而脾能纳精,水不下行前阴,
必可内润肠燥,故知大便不久当出。大便之所以自调者,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
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盖水津之化由于胃阳,必先蒸气外布,然后化水内返,故阳
明之阖非先开无由后阖,内返则胃津自生,津生则燥结转润(胃津即西学所谓胃液,盖胃中
分泌消化外,并能分泌水分,所以润操者,在分泌之增加,不在水饮外灌也)。此教学者审慎迟回,


伤寒杂病论义疏 
—295—

静察病机进退之义,但仍须平脉定治。若误汗亡津便硬之证,脉当大涩不坚,津液还必
涩解而转濡滑;假令脉转短涩而大,当为津液内竭,虽小便数少,亦非本证之例,宜病
之工,宜两审之。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多则胃气上逆,胃气实则下降,虚则上逆,故伤寒呕多,无论或寒或热,皆不可
下,即内见燥实满痛,亦当先和其外,后攻其里,外解则呕逆当止。若表里两急者,宜
仿大柴胡汤例治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此更示热实在里,有上中两焦之辨,热在上焦者不可妄攻。兹所谓阳明病心下硬满
者,心下位当胃口,此为热结在上,在胃而不在肠,不可用承气妄攻。脉当寸口独大,
宜石膏、半夏、茯苓,厚朴、甘草之属治之。若妄攻其实,必致胃阳亡而下利不止,利
不止则胃气告匮而其人死矣;若治之而利自止者,病为可愈。所以然者,以病机进退,
有顺有逆,悉由体变,有一逆而夺人长命者,学者可不慎乎。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此示热色有疑似之辨。面合赤色与面有热色有别:合赤色者,谓面色赤,而有时不
赤,其色赤而不深;若热色当深赤色,久而不变。面合赤色,复有虚有实,实为浮热在
经,虚为阳气外发,总非可攻之候;真热色则无虚候也。本条曰阳明病,盖举浮热在经
之例,故误攻则经气内郁而发热色黄,湿为热搏,必小便不利。此犹逆之小者,假令阳
浮于外,攻之则其人死矣。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
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上既举禁攻之戒,至此乃示其可攻之证。能辨其不可攻,则当攻者自无过矣。曰“阳
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吐下指自病而言,犹曰不吐复不泻也。此言正阳阳明,外
内之证悉具,外而汗出不恶寒,内而里实不大便,医复未经吐下,知非转属坏病。外内


伤寒杂病论义疏 
—296—

证具,而加心烦者,此邪已入里,胃热干心,宜与调胃承气汤,荡其府热。大黄、芒硝
佐以甘草,荡热而非攻实,下剂中之缓剂也。知其胃实而犹以缓剂先之,戒慎之意见矣。

阳明病,脉实(通行本误作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
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
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
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
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此辨胃实与府热,病机消息进退之异。曰”阳明病,脉实,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
必重”,乃先举胃家初实,未至亢热之际。脉实征里气不虚,汗出则表邪应解,不恶寒
为邪已过经(过太阳之经),但阳明外证虽见,假令身重,便知糟粕内结,津液末干,胃
实而气留于阴,令筋脉懈情,见热气伤脾之象(热传脾则身重);若并见短气腹满而喘者,
知壮火灼津,邪已陷里,盖胃热则腹气满,津灼则肺叶焦,短气腹满喘粗,虽异在表之
邪,未为可攻之候。阴之与阳,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语出《灵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