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寒在气,便脓则化热在血(但便脓血,亦有寒证),凡此皆属误下之变。更有熏熨两法,
为逆各自不同,火熏之劫较甚(火熏与灸法之逆相同),迫脾阳外泄而发黄,磨熨之力略缓,
令肺津内灼而咽燥(经曰: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古有药熨、钱熨、葱熨、土熨诸法,盖皆用以散
寒。又曰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又曰:在内者熨引饮药。熨言熨法,引谓导引也)。虽
有轻重之分,同一火攻之误。后言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乃统论热多
治逆之凌,以小便利,审阴气之未亡,小便难,为水源之将竭。故阳明下证,亦以小便
利否,决病机顺逆之治。盖阳胜而阴气未绝,犹可救逆;阳强而阴精已尽,死期近矣,
(阴未竭而阳强者,可以黄连、人参、阿胶、滑石之属救之)。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阴阳俱虚,贪水者必
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头痛目黄者,下之则目闭;恶水者,下之则里冷不
嗜食,大便完谷也;贪水者,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假令手足温
者,下之必下重,便脓血;若发汗则战栗,口中伤,咽中生疮,舌上白苔,
烦躁,脉反数(通行未作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则小便自利也。

此示脾阴内虚,证见发热之候,汗下皆为禁例。本条通行本,旧文错乱(通行本,旧
作“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
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
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苔,烦
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辞旨益难索隐,兹为详演
其义。曰:“仿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者,形容脾阴素虚,伤
寒外感之候,其人当身热无汗,微见恶寒,口中勃勃气出,因少气而鼻息不利,故气出
多从口中,见勃勃然暴出之象(《脉法》阴阳俱紧条,有口中气出之文),头痛者,因伤寒尚
未了了。目黄者,因胆气发现于外,黄为脾色,目为肝窍,肝阳上越,令脾色见外。衄
不可制者,因脾不统血,故气上溢而衄血不止。所以然者,由脾阴内虚,胃阳上逆,升
降出入,皆不通利,气虚不能统血(脾不统血属营气之虚),血弱不能维气(胃气虚则客气上
逆,胃气盛则浊气下降),故曰:阴阳俱虚,脉象当濡紧而时动数,宜人参、桂枝、半夏、
茯苓、当归、阿胶、柏叶、五味之属治之,脾阴胃阳,两虚故也。但虽阴阳俱虚,乃二


伤寒杂病论义疏 
—476—

者之间,仍有偏胜,若阳偏胜者(此比类之辞,非真有余也),虚阳上逆,必口渴贪水,然
阳越而中实虚寒,故饮水不消,入则反出,故曰贪水者必呕。若阴偏胜者,则里气虚寒,
恶水不近,寒胜必阳微而厥冷,故曰恶水者厥。总之脾虚之证,似阴非阴,似阳非阳,
或时发热而渴欲饮水,或时发厥而恶水不近,证象迷离,医工难辨。若医以发热贪水为
实,而竟下之,本头痛目黄者,下之则令目闭,肝阳之下陷也(以头痛目黄为肝阳挟脾湿上
犯,故下后令阳跷气陷)。若医但见其烦热,而不辨其恶水,亦竟下之,恶水者,本为里寒,
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胃无阳而肾气亦馁故也。贪水者本似多热,今贪水而
呕,知中寒格热于上,肝阳乘肺(肝乘肺必令大渴,《太阳篇》有专条,证属相火,而非胃实),
血燥气寒,下之令气寒陷血,其脉必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
脉指血脉,气随血陷,乍鼓乍衰,故变象不定。气陷而血寒,必津凝液结,故其声嘤而
不扬,令咽喉有闭塞之意。法当益气温荣,利肺化饮,用当归、贝母、枯梗、半夏、人
参、茯苓,附子、生姜之属,相体化裁,以权救逆之治。假令胃阳素盛者,手足当温,
宜若可下,若下之必下重,且便脓血。便脓血而后重者,下令气血俱陷故也。本为脾虚
发热,故误下则变证如此(此为气陷后重,当下坠虚努,与里实胀重之病情不同,便脓血亦有虚实,
虚则滑利清冷,实则艰涩热滞,故臼滞下,以上皆误下之变也)。次再举误汗之变。若阳衰者,
发汗则阳亡而战栗;阴弱者,发汗则阴竭而口伤,伤者烂也,甚则咽中生疮。咽疮皆阴
亡血燥之变。热陷入营,故舌上仍见白苔,苔白为气寒之象。烦躁者,心血虚而营气内
陷故也。若阴阳俱衰竭者,则发汗之后,必战栗与口伤咽疮并见,脉反数,知脾阴内竭,
热留血分。脾阴竭则运化阻而传导不行,故令不得大便,六七日后,必血郁自下,转而
便血。大便闭则脾气约结,而水道独行,故反见小便自利。盖溲数因令便硬,便闭亦令
溲多,二者盖互为因果。治当补脾阴以运胃肠,开肺痹而温肾气,用当归、阿胶、白术、
半夏,贝母、茯苓、人参、附子、干姜之属治之。以上数条,皆证变最为繁杂,故以系
之六经之后,学者能详加精辨,洞其曲折之变,于料度府藏之义,思过半矣。

得病三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痞,至四日,虽能食,
以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
七日,小便少,虽不大便,但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
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本条举脉弱证实,以壮火食气,于法当下者为变例,以初硬后溏,不可妄攻者为常
例。临病当权衡于二者之间,议下则当顾其虚,议补则当顾其实,实察脉重求效象之因,
故平辨两法不可离,非舍脉从证之谓也。凡里实者,小便必利,可与前条小便自利之义
互参。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藏结为血痹气结,实证必藏气通府,外兼三阳之证;虚者则血气内结,证象纯阴无
阳,其人静而不躁。故曰藏结无阳证,其人反静者,不可攻也。凡积聚癥瘕之证,实者
多患处发热,或寒热似疟,义可类推。


伤寒杂病论义疏 
—477—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多则气上逆而胃虚,虽兼里实之证,法不可攻,强抑必致哕逆之变,当先治呕,
呕止乃可攻实。呕与吐不同,食已即吐,有胃热,治用大黄甘草汤之例。呕则无胃实之
证,惟水饮内结,有呕亦当攻之例,亦攻饮,非下实也。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
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
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
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硬而少
也,宜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府实以潮热为证谛,故潮热而大便微硬者,可攻。若潮热便溏,则又当从少阳,用
小柴胡法,俾热从腠理而解,证属热而不实,故不可下,若便闭苦满,其外不潮,则当
以小承试与,以服后失气者,征胃家已实;若不转气,知中气不运,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世常有脾气不转,服下剂而便终不通,至死不悟者。攻之而转胀者,此虚胀也。上焦虚
热而胃寒,则渴欲饮冷,与水必气牾为哕,下法固当慎用,但亦有邪热固结,数与大下,
仍府热末除者,复有府通之后,旋又再实,仍宜更下者,学者临病之顷,若审核既周,
必'juzhuo校注:疑应作心'安理得,又未可因循顾虑,怯于瞑眩之投,苟迁延迟误以不
救者,其为杀人一也。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
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属甘草泻心汤。

凡泻心汤证,皆热在上,寒在中,气寒而血热,故其治宜凉血而温气。其转坏皆由
误下得之,亦上盛令下虚之为变也。若纯寒成痞,则立理中法加枳实,又非泻心所宜与
也。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
逆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