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书 作者:(汉)班固-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
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
能更化也。古人有言:‘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
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而灾害日去,福禄日来矣。”是时,上方征讨四夷,
锐志武功,不暇留意礼文之事。
    至宣帝时,琅邪王吉为谏大夫,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
其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其务在于簿书、断狱、听讼而
已,此非太平之基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
凿,各取一切。是以诈伪萌生,刑罚无极,质朴日消,恩爱浸薄。孔子曰‘安上治
民,莫善于礼’,非空言也。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
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上不纳其言,吉以病去。
    至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磐十六枚,议者以为善祥。刘向因是说上:“宜
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
未之有也。或曰,不能具礼。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
或至死伤。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
至于礼乐,则曰不敢,是敢于杀人不敢于养人也。为其俎豆、管弦之间小不备,因
是绝而不为,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或莫甚焉。夫教化之比于刑法,刑法轻,是
舍所重而急所轻也。且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废所恃而独立其
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自京师有誖逆不顺之子孙,至于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绝,繇
不习五常之道也。夫承千岁之衰周,继暴秦之余敝,民渐渍恶俗,贪饕险诐,不闲
义理,不示以大化,而独驱以刑罚,终已不改。故曰:‘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初,叔孙通将制定礼仪,见非于齐、鲁之士,然卒为汉儒宗,业垂后嗣,斯成法也。”
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会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案行长安城南,营表未
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
    及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雍,因以篡位,海内畔之。世祖受命中兴,
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乃营
立明堂、辟雍。显宗即位,躬行其礼,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养三老、五更于辟雍,
威仪既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礼乐未具,群下无所诵说,而庠序尚未设之故也。
孔子曰:“辟如为山,未成一匮,止,吾止也。”今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
臧于理官,法家又复不传。汉典寝而不著,民臣莫有言者。又通没之后,河间献王
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余篇。今学者不能昭见,但推士礼以及天子,说义
又颇谬异,故君臣长幼交接之道浸以不章。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
形焉。是以纤微憔瘁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
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
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乱。先王耻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
之礼仪,合生气之和,异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集,刚气不怒,柔气不
慑,四暢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也,不使邪
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
《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昔黄帝作《咸池》,颛
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
《B324》,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
言以功定天下也。《B324》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招》,继尧也。
《大章》,章之也。《五英》,英茂也。《六茎》,及根茎也。《咸池》,备矣。
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周《诗》既备,而其器用张陈,
《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有道德之人,朝夕习业,以教国子。
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学歌九德,诵六诗,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故帝
舜命夔曰:“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敖。诗言志,
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此之谓也。又以外赏诸侯德盛而教尊者。
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
论其数而法立。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飨,作之朝廷则群臣和,立之学官则万民协。
听者无不虚己竦神,说而承流,是以海内遍知上德,被服其风,光辉日新,化上迁
善,而不知所以然,至于万物不夭,天地顺而嘉应降。故《诗》曰:“钟鼓锽锽,
磐管锵锵,降福穰穰。”《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且犹感应,而
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故乐者,圣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者
也。然自《雅》、《颂》之兴,而所承衰乱之音犹在,是谓淫过凶嫚之声,为设禁
焉。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心耳浅薄,则邪胜正。故《书》序:“殷纣断弃先祖
之乐,乃作淫声,用变乱正声,以说妇人。”乐官师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适诸侯,
或入河海。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至
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招》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招》,三月
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美之甚也。
    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王官失业,《雅》、《颂》
相错,孔子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是时,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
彻,八佾舞廷。制度遂坏,陵夷而不反,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
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富贵之耳目。庶人以求利,
列国以相间。故秦穆遗戎而由余去,齐人馈鲁而孔子行。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
古,而谓子夏曰:“寡人听古乐则欲寐,及闻郑、卫,余不知倦焉。”子夏辞而辨
之,终不见纳,自此礼乐丧矣。
    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鎗鼓舞,而不能言
其义。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
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
乾豆上,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
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美神明既飨也。皇帝就酒东厢,坐定,
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
《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
《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
    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
《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
舞。《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文始舞》者,曰
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
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
安和也。盖乐己所自作,明有制也;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德舞》以
为《昭德》,以尊大宗庙。至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以尊世宗庙。诸帝
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舞》云。高祖六年又作《昭容乐》、《礼容
乐》。《昭容》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