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肇山门义,无异也。”吉藏这段话,叙述了道安的根本思想。
  道安的“本无”思想和何晏、王弼的玄学“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思想很接近。东晋时期,玄学随世族过江,当时的执政大臣和士大夫大多是玄学中人或受玄学影响的人物。道安和他们大都有交往或书翰问候。东晋佛教的发展,主要在社会上层。道安的本无和玄学的无为,正相合拍,更有助于佛教在南方的传播发扬。
  鸠摩罗什,天竺人,家世国相。罗什生于龟兹,约当晋康帝之世(343—344)。自西晋以来,龟兹即有佛教流行,为小乘学。
  罗什曾游沙勒、温宿,又归龟兹。广诵大乘经论,洞其奥秘。在西域各国,讲说佛法。吕光破龟兹,获罗什,致之凉州。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破后凉。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姚兴迎罗什到长安,时已在公元402 年初。当时长安佛教已甚盛。自苻坚迎道安到长安后,主持译经,长安已是译经重镇。罗什到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罗什在长安住了十二年,弘始十五年(413)去世。在他主持下,译经三百多卷。
  协助罗什译经的助手,都是当时的名家。如道生、道融、昙影、僧叡、慧观、僧肇等,都是名僧。他们对经义的领悟,常受到罗什的称道。罗什主持下的译经,不仅文字是佳制,而理解精微,也非旧译所能及。
  罗什对佛教思想的理解,造诣是很深的。可惜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译经上,自己很少著述留下来。罗什对佛教思想理解的幽微,未能尽传于世。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东)人,晋成帝咸和九年(334)
  生。年二十一,随道安出家,时道安正在太行恒山立寺,传布佛教。后随道安南投襄阳。苻丕争襄阳,慧远别师东下,到庐山。时桓伊为江州刺史,为慧远造东林寺。慧远住东林寺三十多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8)或谓十三年卒,时年八十三或八十四。
  慧远天资聪颖,早年曾读儒书,博通六经,也接触过老庄。后听了道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说:“儒、道九流,皆糠粃耳。”晚年尝致书刘遗民,叙述由儒、道而入于佛说:“每寻畴昔,游心世典(儒学经典),以为当年之华苑也。及见《老》、《庄》,便悟名教是应变之虚谈耳。以今而观,则知沉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广弘明集》卷二七上)
  道安门下高僧很多,但他特别看重慧远,把传播佛法的希望寄托在慧远身上。道安说:“使流东国,其在远乎?”(《高僧传·慧远传》)慧远在庐山三十多年,是他从事佛教活动最重要的时期。他培养弟子,宣扬佛教,组织佛教经典的翻译,和全国名僧保持联系,并交结南朝朝中公卿,使庐江成为南方佛教中心。
  慧远传布佛教宣扬佛法,从两方面作了工作。在人民群众中,他宣传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宣传善恶有报,这是针对广大群众的愚昧迷信而提出来的。因果报应说,帮助佛教在下层人民群众中传布。在佛教教义方面,慧远属于道安的本无派。道安的本无思想,和玄学家以无为本思想是合拍的。慧远早年曾研究过儒学,研究过老庄玄学。他在庐山讲过儒家的经典。他讲《丧服经》,也讲《诗经》。他在讲《般若经》时,为了使听众容易听懂并接受,常引用《庄子》的话来作说明,使听众晓然。慧远讲儒家经典,用玄学比附佛经,解释佛教教义,使得佛教在上层知识界得以广泛传布。
  概括地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数百年间,意识形态中的主导思想经过三变,由儒转入玄,又由玄转入佛。儒是继承汉儒传统,玄是洛阳世族之学。晋东渡后,玄学也随之东渡,北方仍以儒学为主。佛学兴起在汉末魏晋,先藉玄学以传播;其后,讲究修练的禅学和因果报应之说在北方比较发展,讲究义理的般若学则仍借助玄学在南方较为发展。
  道教的形成和发展当西来的佛教在中国境内广为传播的时候,土生土长的道教也由形成而走向发展。一千多年来,佛教和道教一直是中国的两大宗教。
  道教和先秦的道家,都以“道”字为名,而道教还推崇老子为“太上老君”。但两者实各不相干。道家大师老子倡导“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宣扬“齐死生”,而道家却是向往长生不老的神仙,幻想肉体飞升。
  神仙长生不死的幻想,起源甚早。史书所记,可以上溯至战国时期。《史记·封禅书》:“自成、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后来“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汉武帝也是一个追求仙人想得不死之药的人。他招致的方士李少君,对他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于是,武帝“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和秦皇、汉武以极富极贵而消除不了精神上的空虚,反而增长了贪生怕死的困拢,这是帝王权贵追求神仙的思想根源,带有显著的阶级性。他们追求神仙的手段,从沿海巡行以期偶然的际遇,发展到妄图通过提炼丹砂以创造难得的机会。李少君的丹砂黄金之术,可说是原始道教金丹派所宣传的主要内容,这些方士就是原始道教的道士。
  东汉晚年,在汉中有张修、张鲁宣扬的五斗米道,在青、徐等东方八州有张角宣扬的太平道。太平道,以其流传的经典称作《太平清领书》而得名。据《三国志·张鲁传》及裴注引《典略》,太平道,以巫师“持九节仗为符呪,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五斗米道的办法约略与太平道同,而有所增饰。五斗米道设有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道大祭酒。”“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对于有病的人家,要“家出五斗米以为常”,因而有五斗米道之称。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近年我国的学者称之为“廉价的符水道教”,以与“高贵的金丹道教”相区别,是相当正确的。符水道教的出现,使原始道教拥有大量的群众和宗教的组织形式,可说是道教的正式形成。张角是黄巾大起义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他的太平道就是用作组织农民起义的工具。后来,张角被杀害了,张鲁投降了曹操,但他们所创立的道教仍然继续流传。
  东晋初年,葛洪①著《抱朴子》,为长生求仙说出一番道理,他可以说是神仙道教的理论家。他认为,玄是天地万物之本。玄,又称作道,称作一,是非物质性的神秘的存在。他提出,人要守一。守一,可以突破肉体的局限,分身有术。只要你想着要分身为三,三个人就出现了,辗转增益,“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同一个主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座位上与客人谈话,在门口迎客,还可以在水边垂钓。守一,还可以突破生命的局限,长生不死,并且“位可以不术而自致,膳可以咀茹华璚,势可以总摄罗邦,威可以叱咤梁柱”,可以享受超人间的富贵。这种“神仙思想,原是封建贵族想延长他的生前享受至生命的极限以外,甚至延长至永远的一种荒店的想望。在乱离之际,封建贵族的生活被震撼着的时候,神仙思想更帮助他们追求超人间的永远幸福。”葛洪申论这种幸福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追求得到的,“无神仙之骨,亦不可得见此道也”,神仙也必须具备先天性的条件,这也同样是反映封建地主之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