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79-市隐庐医学杂着-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胶柱鼓瑟之人,行刻舟求剑之术,虽欲不死于其药,其可得耶?当其未死,或有以石膏等味 
进者,病家必大诧而不服其药,群医必圜视而起,以为嫁祸之地。至万无可为,而始稍稍与服 
之,则药误已深,药力不及,卒不可救。遂交相诟病,引以为戒。众口一辞,莫能与辨。人 
谁肯坏一己之声名,为不甚关切之人,力战群疑,以救其垂死之性命哉?则亦惟立而视其死 
而已矣。 
然则,病家何以不悟耶?曰∶有故。病家所闻者,无非发疹也,表散也,多出汗也。而 
此外 
则从未闻也。此医曰然,彼医亦曰然。此方是药,彼方亦是药。即亲友之涉猎方书者,亦与 
时医之所见略同。聚蚊成雷,积非为是。安望其能听之聪哉?是故居今之世,而欲医道之行 
,非曲意徇人不能。然而稍有学问志气者,必不肯为。人且嫌其固执矣。而巧言令色,阿意 
曲从者,于是乎名节日隆,而声价日高。不任其责,坐收其利。中人以下,谁不乐为?彼贿 
通奴婢,交结师巫者无论已。举世皆然,焉得不受其欺哉?徐洄溪曰∶人之误药而死,半由 
于天命,半由于病家。医者不过根据违顺命以成其死,并非造谋之人。故杀人之罪,医者不受 
也,岂不然乎? 
夫人精神充足,气血和平,是谓无病。焉用服药?至于服药,必有偏胜不举之处。医者 
盒饭 
视其所偏之处而补救之,使之适得其平。温凉攻补,随病而施,无所成见,期于中病而已。 
岂容狐疑首鼠哉?譬如剧盗,当剿不剿,盗将不可制矣;譬如饥民,当抚不抚,民且亦从乱 
矣。今之治病者,无乃类是。更有一种医中之乡愿,专使药中之奴婢,不温不凉,不攻不补 
,以为趋避逢迎之术,病家每乐与之周旋。岂知药不能杀人者,必不能起人于死而生之。迁 
延贻误,何独非杀人哉?且夫世所谓能杀人者,石膏、大黄、麻黄、肉桂、附子、人参之属 
也。今皆屏不敢用,即有引用古方者,但取其一二不关紧要之味,谓师某法,用某方,其实 
未尝师其法,用其方也。并有不知其全方者。如旋复代赭、竹叶石膏、小柴胡等汤之不知其 
人参。黑膏汤之但知有生地、豆豉二味,不知又有猪肤、雄黄、麝香三味也。(载在《外台 
秘要》以治阳毒发斑。)他若温而兼补,则如理中汤之以姜附合人参也。清而兼补,则如白 
虎汤之以石膏加人参也。散而兼补,则如清 
暑益气汤之以升、葛合参、 也。寒温并用,则如泻心汤之芩、连姜、附,左金丸之黄连、 
吴 
萸是也。表里两解,则如大青龙汤之麻、桂、石膏,白虎汤之加桂枝、柴胡是也。汗下并行 
,则如大胡柴汤之柴胡、大黄,又如柴胡加芒硝汤、桂枝加大黄汤是也。更有如清热燥湿之 
用苍术白 
虎汤,攻下和中之用调胃承气汤之类,不胜枚举。要在方中乎病耳。何一不可用之药,而故 
为疑忌乎?今之医者,论药不论病,用方不用药。但云某药太补,某药太泻,某药太温,某 
药太凉,某药太热,某药太表,某药太散,某药太燥,某药太腻,某药太攻,某药太消。去 
其偏胜,得其中和,诚无愈于粥饭矣!何必服药哉?此皆不知药为病设,专为补偏救弊之用故 
也。 
于是乎有当用不用以致误者,不当用而用以致误者,有当用而轻用以致误者,有不当用 
反重用 
以致误者。误之浅深不同,其为不识病情则一也。今夫病名不同,则治病之方与药,自不得 
而同 
。倘谓病寒者不可温。病热者不可凉,病虚者不可补,病实者不可攻,通乎不通。倘谓病寒 
者反宜凉,病热者反宜温,病虚者反宜攻,病实者反宜补,通乎不能。倘谓病无论寒热虚实 
,我将以不温、不凉、不攻,不补之药,约略治之,而可尽去其攻补温凉之味,通乎不通。 
乃不通之论,在不通者闻而信之,原不足为奇。最奇者,号为通人,而亦信不通之语。则无 
怪乎不通之论充塞乎宇宙,而日杀不辜,无人顾问也。 
今设有病热者于此,不问其虚热实热,表热里热,而惟以药汗之,未有不以为宜然者。 
岂知表有寒可汗。表无寒不可汗,不可汗而汗之,是愈虚其表,而热愈炽也。 
本欲清其热,反使增其热,病家亦可以悟矣,然而不悟也。况乎虚热之宜用甘温以退者 
,更 
无人能解者乎?有如妇人产后,恶露畅行,血虚发热,不可汗也。汗之则表虚而热陷;不可 
清也,清之则热不解而变症杂出矣。芎归、独参、四君、四物、八珍、十全大补汤之所以为 
产后良剂也。又如小儿病后,脏腑空虚,阴寒发热,日轻夜重,不可以汗,不可以清,与产 
后同。轻则逐寒荡惊汤,重则加味理中、附桂八味、十全大补等汤,以退虚热。方中且重用 
姜、桂、丁、附之热品矣。彼但见其外之热,不察其内之虚,孤阳无传,寒极似火,不且诧 
为怪事哉。虽然,温补之剂,苟不中病,为祸甚烈,不可以不细审焉。当视其色,听其声, 
察其气,观其饮食,问其二便,验其舌苔,核其脉症,而虚实之热判矣。若在产后,须通其 
瘀,瘀既畅行,腹不作痛,盒饭进补。体虚而瘀未畅行者,尤当兼补气血以行之,气行血行 
而瘀亦行也。此理甚明,人所易晓,而医者往往不知,是可怪也!是非病家之多疑忌,故为 
此畏首畏尾之状乎?不然,则是不识病之虚实也。 
伤寒初起一二日,邪在太阳,无汗以麻黄汤以汗之。有汗者名中风,不用麻黄以发汗, 
而用 
桂枝以解肌,芍药之酸收,甘草之甘平以和之,仲景法也。今之治风温、湿温有自汗者皆汗 
之,此何法也?且不用凉散而用温散,或加生地、石斛之滋腻,与病相反,此又何法也?汗之 
不已,湿与热郁蒸于内,舌必变灰,灰而干燥,固宜存津以救阴。在经宜白虎,在腑宜承气 
,非独沙参、生地、石斛足以塞其责也。灰而湿润,正宜香燥以化湿,苦寒以泄热。于此而 
误认为干灰,而以干灰之法治之,谓为防其劫津,岂知湿盛于内,行将内闭,香燥之不暇, 
焉有湿邪未化,津液先劫之理!若妄以沙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味,与豆豉、豆卷同剂而 
投,必至湿蒙热盛,神昏不省,复以犀角、牛黄、紫雪、至宝等品,以引邪入心,而内闭死 
矣。呜呼!寒也,温也,风也,湿也,病名既异,治岂得而同哉?自夫人以发汗为治百病良法 
,而风温、湿温,遂成不治之症。苟初起有不用发汗之药者,病家先已疑之矣。夫湿病无速 
愈之理,稍淹时日,必更他医,必曰此失表也。急表之,已恐弗及,表之而病益重益危,至 
不可救,仍旧咎于前医之未表,疹不能速发,病家亦深信之。切齿于前医,反自恨不早延后 
医发散之为误。后有病者,必不敢再延前医,而惟后医之发散是从,虽连杀数人不悟也。是 
故,杀人而人不知,杀人而名日起,杀人而利愈获,即曰病家迫之使然,然岂竟无天道哉? 
他 
日者,以此道杀其家之人,即以此道自杀其身。因种于前,果结于后。勿真谓误人无罪,而 
操刀妄割也。 
余曩客娄东,见死于病者,无非此药,心窃哀之。此苦口婆心语之所以作也。今来郡城 
,名 
医林立,当不似吾前之所见,而容或亦有类于此者,病家不可以不知也。苟闻吾语而默察之 
,亦可以窥破其伎俩矣。(己酉秋杪,鞠坪氏识。) 
今亦有不可解者。苏城之病,无一不是阴亏,无方不用洋参、石斛。即舌苔垢腻,不思 
饮食 
,湿阻中焦,而亦以此投之。至脾为湿困,神倦胃呆,则以为虚而补之以人参。及胸膈饱闷 
,不能进食,又以为虚不受补,而束手无策矣。呜呼!贫家患此,不药可愈;而富室则百无 
一免,至死犹不知其误。是以医胆愈大,医心愈粗,不必视病,早已胸有成方。一若既为苏 
人,即不当病阳虚,而必为阴亏者,岂不可笑!然则,苏城药肆中,一切香燥温热寒凉之品 
可不备,医书中,凡治风寒暑湿燥火之方可尽删。洵如是也,何不悬一滋阴之方于药肆中, 
使 
凡有病者皆服之,免得延医切脉,多此纷纭扰攘之为愈乎?嗟嗟!谬种流传,遂成风气,此亦 
劫运使然,非人力所易挽回。而吾所以哓哓不置者,亦欲使不在劫中者,得吾说而憬然自悟 
尔。甚矣!苏城之洋参、石斛,与太仓之豆豉、豆卷,用药不同,误人无异,余故连类书之 
,以告两地之患病者。(辛亥初夏,鞠坪又识。) 


论湿温证用药之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