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涉外事件秘闻-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安娜听后,自然十分高兴,一再对有关各方表示感谢,并问何时出发为好。王炳南建议她快一点走。
  “为什么?”
  “三月初去延安的路还好走,过了月初,下起雨来,路就变得泥泞,就难走了。”王炳南很关心地对她解释。
  “孩子黎明怎么办?”
  “黎明交给杨妈照顾,我又不离开西安,你就放心去延安好了。”
  就这样,王安娜便一身轻松地准备出发。
  延安方面从杨虎城部的秘密渠道获悉,王安娜将访延安,很是重视,立即派了一名有经验的警卫人员来西安迎接。
  出发后,王安娜和两个来自不同部队的警卫人员,乘坐一辆货车,一路上摇摇晃晃,说说笑笑,很顺利到达了延安。
  王安娜抵达延安时,受到了预想不到的热烈欢迎。
  在延安广场上,王安娜看到以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为首的,很多身穿蓝色制服的革命干部和身着军装、头戴红星军帽的官兵组成的列队,都在热烈鼓掌,以表示欢迎这位来自德国的反法西斯战友。她还听到从列队中传出“欢迎你到延安来”的友好口号声。
  王安娜高兴得已经不知所措。这种诚挚、朴实、热烈而友善的气氛,使她陶醉,就像一股暖流,顿时冲到她每个末梢神经。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这样的欢迎接待。她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在延安,王安娜被安排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住在一起,使这间小小的窑洞增添了很多欢乐和不少趣事。
  王安娜到延安的当天傍晚,朱德就来看她。朱德一进门,就用德语向王安娜打招呼:“你好!”一种纯德国语的腔调,使她大吃一惊。
  王安娜见到来者,恍然大悟,站在她面前的竟是举世闻名的朱德总司令,忙用德语回敬说:“很高兴见到您。您来看我,实在不敢当。我应该先去拜访您。”
  朱德谦虚地说:“你是客人嘛。”
  “我们之间常用德语交谈,”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在旁插话说,“朱将军本来忘了一些德语,最近由于我给他上课,常讲德语,目前他的德语比我的中文好。”
  朱德对王安娜说:“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对我帮助很大。如果你能用中国话和我们交谈,一定是很有意思的。”这个提议虽然获得了三个人的一致同意,但在交谈中,他们还是掺杂了许多德语。




中国第一个德国八路军女少校(5)



  朱德曾是留德学生,他对德国发生的一切都很感兴趣。这天他和德国人交谈在德国的往事,兴趣很高。
  朱德说:“我于1922年至1923年曾住在柏林,还在哥丁根大学听过两个学期社会科学的课。”“那时候,我不只是过着书斋生活。我感兴趣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在中国留德学生中从事政治活动。1925年我因为参加了非法的示威游行,在柏林被捕入狱。”
  王安娜插话说:“我有幸和朱德将军一样,也有这么一段不幸的遭遇。”
  朱德对王安娜的牢狱之灾,似乎已有所了解,他接着说:
  “我被捕时是在魏玛共和国时代;而你的对手却是纳粹分子。你的遭遇比我要坏。
  “我被押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警察拘留所的那段日子,清闲得很,什么也不管,于是我就一直在痛痛快快地睡大觉。
  “拘留所里很安静,没有任何人打扰我。给我送吃的那个看守,连一句话也不对我说。
  “听说,你也被法西斯关押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警察拘留所里,而你就没有那么清静了。
  “现在应该说,我和王安娜是同窗哩!说实在话,那段牢狱生活也是人生教育的一部分啊!”
  王安娜是第一次见到朱德总司令,出自对朱德的尊重和敬仰,她想多听听朱的讲话,不插话、不提问,坐在一旁全神贯注地听。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则不然,由于她很了解延安一些领导人的作风,又对朱德的个人情况很感兴趣,便没完没了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强问之下,不愿对外谈个人私事的朱德只好谈了几句夫人康克清的情况。王安娜听到朱德赞美康克清的话后,很想去拜会这位将军夫人。
  朱德这晚的来访和谈话,给王安娜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王安娜事后逢人就说:“朱德将军平平无奇,没有架子,他待人亲切,待兵如子,为人憨厚、诚恳。他虽然是位闻名于世的军事家,但他从不因为自己的地位高、荣誉多而搞什么特殊化。”
  朱德当晚来看王安娜,使她有些受宠若惊,她感到这次来延安,第一天就收获很大,很满足。
  然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则对王安娜说,中共中央的一些领导人个个都很平易近人,和他们接触交谈,并不是件很难办的事。说不定,我们还会见到毛泽东呢。
  王安娜对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这番话固然也很感兴趣,但她是一个“知道知足”的人,不敢奢望在延安能见到毛泽东。
  况且,在王安娜离开西安时,王炳南对她曾有过几句交待。王炳南说:
  “你的延安之行,纯属于是个人考察,没有任何任务;对你也没有任何要求。因此,到延安时,不要给人家增加麻烦,能有个地方住就行。而且,你自己必须要明确,你的身份和别人不同。你既不是前往采访的外国记者,又不是应邀前往访问的代表团贵宾,而只是应外国朋友之邀,前往延安圣地进行个人考察而已。在那里能看到什么,就看什么;能听到点什么,就听点什么,不要提出任何要求,不要打扰人家的工作。你虽然是一位德国外宾,但你是中共党员的妻子,不要使延安方面为难。
  “如果你能借机向他们介绍一些德国情况、特别是德国人民反法西斯统治的情况以及在杨虎城将军处的所见所闻,就会对延安有关部门了解全局形势有某些帮助。”
  王安娜认为王炳南的嘱咐很在理,应该照办,因而,对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这一想法,只能是等等看。
  王安娜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一次集体看演出的礼堂里。毛泽东坐的位置离她不远。她能仔仔细细地端详一下这位举世闻名的中共领导人,就已经很满足了。
  几天之后,王安娜正在自己的窑洞里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喝咖啡休息,突然毛泽东带着一个警卫员走了进来,使王安娜感到十分意外。
  毛泽东那种笑嘻嘻、和蔼可亲的样子,使王安娜好像面对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没感到任何拘谨和不自然。
  毛泽东的几句笑话和洪亮的语调,立刻把王安娜和史沫特莱带入了无拘无束的交谈之中。他们交谈了许多问题,诸如德国的法西斯政权和德国农民现状;陕西的社会现状;杨虎城和共产党的关系;莫斯科风光;中国现代文学;中餐和西餐的特点,辣椒和胡椒的作用等等。双方所谈的内容极为广泛,天南地北、海阔天空。
  毛泽东谈话洒脱、随意,深入浅出,富有哲理,妙趣横生。王安娜和史沫特莱都听得入了迷,都敬佩不已。
  在交谈中,王安娜由于听不太懂湖南话,曾提出了不少语言上的问题,引起毛泽东大笑,使交谈气氛始终很为热烈。
  当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谈到王安娜的儿子时,毛泽东马上问王安娜:
  “你儿子的头发是金色的还是黑色的?眼睛像妈妈一样吗?是蓝色的,还是黑的呢?”
  “我儿子是黑头发、黑眼睛。”王安娜没想到毛泽东对这个问题也感兴趣,略有惊奇地回答。
  “皮肤是白色的,还是接近中国人的颜色?”毛泽东继续追问。
  王安娜答道:“接近中国人的颜色。”
  “这真有趣!”毛泽东接着说,“你的同胞李德的太太是中国人。他们的孩子也是黑头发、黑眼睛、肤色也和中国人一样。一般说来,你们有的德国人总是以德国的强大而自豪;可是,似乎怎么也抵不过我们中国人!我们的人种好像比较强。”




中国第一个德国八路军女少校(6)



  王安娜和毛泽东的这次谈话很实在,也很愉快。双方感兴趣的问题很多,不仅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问题,还有八路军和西北军的两军问题。双方也都感到时间过得特别快。
  毛泽东在院子里和王安娜分手时,表示希望王安娜第二天傍晚去看他,继续他们之间的谈话。
  第二天傍晚,王安娜到毛泽东的办公室拜访他。在这宽阔窑洞式的房间里有两张桌子。一张桌子是毛泽东的办公桌。桌子上点着几支蜡烛。烛光照在圆形的屋顶和四周白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