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合集)作者:刘心武-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写了四个字,叫做“天香庭院”。这跟《红楼梦》有没有关系啊?有没有一点关系?“天香”两个字我们多熟悉啊,“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不是啊?那么现在你还可以看到这个匾,就叫“天香庭院”,虽然他没写天香楼,但是“天香庭院”也足够我们玩味了,是不是啊?这个匾当然很奇怪,这个匾上没有允禧的签名,但是有他的一枚印章,这个印章和签名具有同样的效力,证明就是他书写的。说这个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曹家在雍正朝遭罪以后,在他们的旧关系里面还有一些康熙朝的皇子,对他们家比较好,暗中保护,明里头可能也接纳,允禧就是其中之一。他表面上不问政治,也确实没有夺取皇位的野心,没有权力的欲望,但是这个人在几派的政治搏击当中,他采取了一种中立的立场,而这个中立又不是真正的中立,用今天的话说,他具有某种人道主义的情怀,他总是同情被摧毁的一方,被打击的一方,他总对那一方给予一些援助,给予一些温暖,是这么一个人。
  这个人物年龄比曹雪芹略大,他的形象、气质应该就和《红楼梦》第十四回、十五回所写到的北静王是一样的。而且这个允禧后来他的谥号为“靖”——谥号,就是过去王公贵族死了以后,皇帝会给他一个最后的评价,用一个字,个别情况下可能用两个字,多数情况下用一个字来盖棺论定,这就是谥号——允禧去世后,他的谥号就被定为“靖”。北静王的“静”字,很可能就是从“靖”字演化过来,而且他后来封的是郡王,这个“郡”字和“静”字也很接近,字音很接近,所以从这些蛛丝马迹可以看出来,北静王的生活原型,跟允禧很贴近。
  生活当中这个原型,允禧,他和曹家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像天香楼这样一个小说里面的具体的建筑的命名,和这个生活当中的人物,都是有关系的。
  说到这儿,我必须把那个撂下的话茬再拾起来,因为有的听众朋友可能已经按捺不住了,说你刚才不是说了,还有一个永,你现在又说允禧,允禧是和雍正一辈的人,年龄小,辈分大,而你说的永,这个永他是乾隆的儿子,他不是孙子辈吗?从允禧往下算不是孙子辈了吗?这两个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啊?
  永是允禧的孙子辈,你折算得非常准确,但他们俩确实有关系,非同寻常的关系。什么关系?当这个允禧死了以后,他们家就绝后了。而当时乾隆上台以后,为了维护皇族的团结,实行了一个政策,“亲亲睦族”,就是皇族之间在他父亲那一代,甚至他祖父那一代,结下的仇怨太深了,所以他一上台就觉得大家都是亲骨肉,要去亲近自己的亲骨肉,要以亲爱的一种态度和原则,来对待自己的亲骨肉,睦族,睦就是“和睦”的“睦”,就是一个宗族里面大家要和和睦睦地过日子。乾隆这样做是对的,那个时候你不抚平前两朝所留下的政治伤痕,你怎么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呢?你要巩固你的统治,首先就要把上层团结起来,所以当时乾隆心很细,他发现他的一个叔叔允禧死了以后,家里就没有后代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就是这个永,过继给允禧作为允禧的孙子。明白这个关系了吧,这两个人后来就形成了真正的直系嫡传的祖孙关系,所以这两个人实际上先后在同一个王府里面,承袭着同样的爵位。因此这两个人就都和曹家有关系,这个永虽然比曹雪芹小,但乾隆把他过继给允禧显然也不是偶然的、随便的,很小这个孩子就到他这个叔爷家里面去玩儿过,应该也是一个喜欢吟诗作赋的人。后来永印行过《九思堂诗抄》,把他过继给《花间堂诗草》的作者为孙子,的确再合适不过了。曹雪芹跟随曹去允禧府里做客,在永过继到这个府里以前,他们应该就见过面,曹雪芹对此印象很鲜明,所以他后来写书,就把他们祖孙两个人,合并成为了一个艺术形象,就是北静王。
  大家知道北静王这个角色出现以后,他有一段话,就是北静王当时邀请贾宝玉到他的府邸里面做客,他说,“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他没有政治野心,没有夺取最高权力的欲望,但是呢,他在自己家里面搞了一个政治俱乐部,各地来的高人名师可以在他那里聚谈聚谈,这个在那个朝代从皇帝的角度是不允许的,是不能容忍的,不可以这样的。但是,北静王在书里面,他就公开了自己有这么一个特点,他经常招集各地来的高人到他的府邸里面高谈阔论,而且他还邀请贾宝玉去,而实际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当中,允禧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经常在他的府邸里面举行诗会,他后来为什么出诗集啊?一个人写诗很寂寞啊,咱们看《红楼梦》就知道了,是不是啊?大观园一共没几个人,探春还要发请柬,给每个人写一封信,把他们邀请来,组织一个诗社,那么生活当中的允禧他有这个条件的话,当然要这样做,所以就邀请了很多人去他府里。估计在这个乾隆元年,曹家小康以后,曹,还有少年时代的曹雪芹,他们都去过,所以他们对允禧应该是很熟悉的,对他很仰慕的,并且和常到他的府邸来往的小孩永也是很熟的。所以曹雪芹最后就把这个允禧的形象和永的名字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书中的艺术形象北静王。这个北静王显然在小说里面就属于我刚才说的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一派的庇护伞,他本人可能对夺取皇权没有什么兴致,但是他的情感是朝义忠亲王老千岁的余党这边倾斜的。
  《红楼梦》里写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贾赦、贾政、贾珍他们表现得毕恭毕敬,这好理解,但是贾宝玉也表现得受宠若惊——贾宝玉按说是最厌恶国贼禄蠹,最害怕峨冠揖让的,对北静王,他却“每思相会”,听说北静王招呼他,“自是欢喜”,直至见到,举目一看,“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这是为什么?这就说明,在真实的生活里,对王爷大官,曹雪芹也是因人而异的,他不是一个搞政治的人,但他有他自己的政治倾向,再加上他的审美趣味,他是会对允禧、永那样派别的皇族人物产生好感,甚至予以肯定、欣赏的。
  就在写贾宝玉谒见北静王的那段文字中,在小说里面,出现了黑话。曹雪芹很露骨地写出了那样的话,我下面就要给你指出来。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的时候,有这样的句子,可谓骇人听闻,千万注意,不要错过。就是北静王当时夸宝玉,说“令郎真乃龙驹凤雏”,这话已经很出格,书里的贾宝玉不过是一个员外郎的儿子,怎么能赞为“龙驹”,“龙”字好这么用么?北静王又对贾政说,“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这倒不那么扎耳,因为读者心里都有杆秤,宝玉肯定是水平超过贾政,相对于贾政那么个封建老古板,宝玉根本就是另一种人,但是请注意下面曹雪芹是怎么写的,他就写这个贾政忙赔笑,赔笑里面就有一句话,叫做“赖藩郡馀祯”,这可真是大胆文笔!
  我先把这个句子里的后面四个字说一下。“藩郡”就是指被封了王位的,有王位的一个人,对他恭敬的称呼。“馀祯”这个“祯”字,是康熙一位皇子名字里的一个字,是哪位皇子的名字里面有这个字呢?是康熙的十四阿哥,当年的康熙给他取名字就叫做胤祯。这十四阿哥跟四阿哥,他们俩同母,四阿哥,康熙给取的名字是胤,四阿哥那个是一个示字边一个“真假”的“真”,十四阿哥的这个名字是一个示字边一个“贞洁”的“贞”,两个字在汉字里非常相近,上头只差半画,读音也一样。康熙之所以给他们两个起的名字表面上那么接近,也因为他们两个是同一个母亲生的,康熙生了很多的儿子,但是这两个儿子是同一个妈妈生的,所以康熙可能在取名的时候故意让这两个儿子的名字有点接近,可能是这样考虑的。在雍正登上皇位后,不服的人,就传布关于他的坏话。有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就是说康熙把一个藏有传位密诏的匣子,放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雍正趁康熙不省人事,让人把那匣子取下来,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将皇位传给胤祯,于是就把祯字描改为了字;又有一种版本是说遗诏上写的是“传位十四阿哥”,他把“十”改成了“于”,变成了“传位于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