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生斜长集-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粹。 

…  41…

                                  跋胡适、陈寅恪墨迹 

        1931年9月19日,胡适应陈寅恪之请,为之题唐景崧先生遗墨: 

             南天民主国,回首一伤神。 

             黑虎今何在?黄龙亦已陈。 

             几枝无用笔,半打有心人, 

             毕竟天难补,滔滔四十春! 

  9月23日,陈寅恪复函胡适,对他的题诗表示感谢,函云: 

             适之先生讲席:昨归自清华,读赐题唐公墨迹诗,感谢感谢!以四十春悠久之岁月,至今 

         日仅赢得一“不抵抗”主义,诵尊作,现竟不知涕泗之何从也!专此敬叩著安! 

                                                                                   弟寅恪上 

                                                                                 九月二十三 

  上述诗与函墨迹,均见于胡适日记。 
        唐景崧 (1841—1903),字维卿,广西灌阳县人。同治四年(1865年) 
  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等职。中法战争时慷慨请缨,出关援 
  越抗法,因功被清政府升二品秩,加赏花翎。光绪十三年 (1887年),任福 
  建台湾道员,后升台湾省巡抚。 
        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订立《马 
  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纷起反对,爱国士绅丘逢甲等 
  决定自主抗日,成立“台湾民主国”,推唐景崧为“大总统”,以蓝地黄虎 
  为旗,建元“永清”,以示永远臣属清朝之义。唐景崧在致清廷电中表示: 
   “台湾士民,义不臣倭;虽为岛国,永戴圣清。”又发表文告称:“仍恭奉 

                                                     ① 
  正朔,遥作屏藩,气脉相通,无异中土。”6月2日,清政府派出李经芳与 
   日本签署“台湾交接文据”,日军向台湾发动进攻,唐景崧命文武官员限期 
  内渡,自身逃回厦门。日军旋即占领台湾。 
        唐景崧内渡后闲居桂林。光绪二十八年冬病逝。著有《请缨日记》、《寄 
  闲吟馆诗存》等。 
        1928年,陈寅恪与唐景崧的孙女唐筼结婚。1931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教 
  授,陈寅恪则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两系合聘教授。二人同为中央研究院理 
  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成员,学术上时相切磋。当年5月, 
  胡适请陈寅恪为其所藏《降魔变文》卷子作跋,陈寅恪因亦有请胡适为唐景 
  崧遗墨题词之举。 
        日本帝国主义长期蓄谋侵占我国东北。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 
  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诬称系中国军队所为,借此突然 
  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史称“九一八事变”。当时,南京国民政府 

                                                                                 ① 
  奉行对日妥协政策,蒋介石电令张学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结果, 
  十万东北军不战而退。日军于19日晨占领沈阳等二十座城市,不久,东三省 
  全部沦陷。 
        胡适于19日晨得悉有关消息,午刻见到《晨报》号外,确证此事,并知 

                             ②                                           ③ 
   “中国军队不曾抵抗”。他忧愤填膺,“什么事也不能做”,于是翻读唐 

①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日战争》(六),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145 页。 

① 《西安事变资料》第1 辑,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1 页。 

② 《胡适日记》,1931 年9 月19 日。 

…  42…

  景崧遗墨,见到其中有“一枝无用笔,投去又收回”之句,感慨万端,因此 
  挥笔题写了上述律诗。 
        当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 

             此事之来,久在意中。八月初与在君 (指丁文江——笔者)都顾虑到此一着。中日战后, 

        至今快四十年了,依然是这一个国家,事事落在人后,怎得不受人侵略! 

  胡适的这页日记可以作为他的诗的注脚。 
        陈寅恪同样对东北事变感到巨大震惊。他有一友人刘宏度自沈阳来北 
  平,二人偕游北海天王堂,陈寅恪赋诗云: 

             曼殊佛土已成尘,犹觅须弥劫后春(天王堂前有石牌坊,镌须弥春三字)。辽海鹤归浑似 

        梦,玉滦龙去总伤神(耶律铸《双滨醉隐集》有“龙飞东海玉滦春”之句)。空文自古无长策, 

        大患吾今有此身。欲著辨亡还搁笔,众生颠倒向谁陈! 

             —— 《辛未九一八事变后刘宏度自沈阳来北平,既相见后偕游北海天王堂》 

  晋朝的陆机,曾经写过一篇《辨亡论》,探讨东吴兴亡之由;陈寅恪也想写 
  一篇,但最终只能“搁笔”。全诗抚时感事,苍凉凄切,和他复胡适函中表 
  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一脉相通。 

③ 《胡适致周作人》,《胡适来往书信选》(中),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83 页。 

…  43…

                          胡适撰写的一篇白话碑文 

     旧时的碑文讲究古朴典雅,大都用文言文写作。1934年,胡适应傅作义 
将军之邀,为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写了一篇碑文,用白话,并且分段,加标点, 
开创了碑文写作的新风气。 
     1933年1月,日本侵略军攻占山海关。3月,占领热河,中国军队展开 
了英勇的长城抗战。4月末,傅作义所部华北军第七军团第五十九军奉令开 
到北平附近,在怀柔西北山地构筑阵地。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密云,进逼 
通县,北平危急。22日夜,黄郛奉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指示,与日 
方谈判停战。23日晨4时,黄郛接受日方条件。也就在同时,日本侵略者决 
定给予傅军以“彻底打击”,出动主力第八师团向傅部发动进攻。此时友邻 
部队早已撤退,傅军身处危境,但仍然英勇抵抗,“人人具必死之心,有全 
连被敌炮和飞机集中炸死五分之四,而阵地屹然未动的:有袒臂跳出战壕, 
肉搏杀敌的;有携带十几个手掷弹,伏在外壕里,一人独力杀敌人几十的”。 
总计此役五十九军官兵共战死367人。当时草草掩埋。9月,怀柔日军撤退, 
傅作义派人置办棺木,到作战地带,寻得遗骸203具,全数运回归绥 (今呼 
和浩特),公葬于城北大青山南麓,建立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并且辟为公园, 
 “以唤起爱国观念,继续奋斗,收复河山”。 
     有墓,不可无碑。1934年3月,傅作义致函胡适,请他撰写碑文,胡适 
慨然应允。5月,碑文写成,除叙述傅部英勇抗敌事迹外,胡适还用白话写 
了四句铭文: 

          这里长眠的是二百零三个中国好男子! 

          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 

          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的, 

          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 

傅作义对碑文很满意,但胡适在其中直书:“五月二十一、二两日,北平以 
北的中央军队都奉命退到故都附近集中。二十二日夜,中央政府电令北平政 
务整理委员长黄郛开始与敌方商议停战。”傅作义担心会刺激有关方面和人 
士,托人委婉要求胡适删除“明书黄郛姓名并友军退却之句”。胡适得知后, 
仅删去“中央政府电令”等字,仍然保留了黄郛的名字和“友军”撤退的事 
实。 
     碑文定稿,书写的任务落到了钱玄同身上,7月,钱玄同冒着酷热写好 
碑文。8月,胡适将钱书碑文交《学文》月刊影印发表时特意写了《后记》, 
中云:“碑版文字用白话,这未必是第一次:但白话的碑文用全副新式标点 
符号写刻,恐怕这是第一次。” 
     又过了两个月,公墓举行揭幕典礼。由于公墓安葬的是抗日战死英雄, 
碑文的作者、书写者都是名家,因此成为一时盛事。 
     但是,死难的烈士们并没有风光多久。1935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加紧 
侵略华北地区,并且蛮横地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取缔全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