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形气 
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 
明告之。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按∶此二篇之义,如前篇言病在中脉虚者为难治,后篇言病在中脉实坚者为难治;前言病在外 
脉涩坚者为难治,后言病在外脉不实坚者为难治,前后若乎相反,何也?盖实邪在中者,脉不宜虚 
;虚邪在中者,脉不宜实也。阳邪在表者,宜滑而软,不宜涩而坚;外邪方盛者,宜实而大,不宜 
虚而小也。此中各有精义,或者以其为误,是不达耳。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内经》脉义
属性:阴阳别论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 
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 
期。 
玉机真藏论曰∶真肝脉至,中外坚,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 
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 
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黄帝问曰∶见真脏 
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 
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 
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按∶此胃气即人之阳气,阳气衰则胃气弱,阳气败则胃气绝矣,此即死生之大本也。所谓凡阳 
有五者,即五脏之阳也,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此所谓二十五阳也 
。是可见无往而非阳气,亦无往而非胃气,无胃气即真脏独见也,故曰死。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内经》脉义
属性:六节藏家论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 
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 
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本篇脉证具载关格门,当详察之。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内经》脉义
属性: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任子也。 
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腹中论帝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本篇诸义,具详妇人门胎孕 
条中。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内经》脉义
属性:通评虚实论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 
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此条详义,具载小儿 
本门。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通一子脉义
属性: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 
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矧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 
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凡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无不皆有虚实,既能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 
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欲察虚 
实,无逾脉息。虽脉有二十四名主病各异,然一脉能兼诸病,一病亦能兼诸脉,其中隐微,大有玄 
秘,正以诸脉中亦皆有虚实之变耳。言脉至此,有神存矣。倘不知要而泛焉求迹,则毫厘千里,必 
多迷误,故予特表此义。有如洪涛巨浪中,则在乎牢执柁杆,而病值危难处,则在乎专辨虚实,虚 
实得真,则标本阴阳,万无一失。其或脉有疑似,又必兼证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缓孰急。能 
知本末先后,是即神之至也矣。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通一子脉义
属性: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与心包络。得南方君火之气,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神明清浊。 
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与膻中。得西方燥金之气,肾水受生,肝木受制,其主情志善恶。 
右二部,所谓上以候上也,故凡头面、咽喉、口齿、颈项、肩背之疾,皆候于此。 
左关肝部也,其候在肝胆。得东方风木之气,心火受生,脾土受制,其主官禄贵贱。 
右关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得中央湿土之气,肺金受生,肾水受制,其主财帛浓薄。 
右二部居中,所以候中焦也,故凡于胁肋腹背之疾,皆候于此。 
左尺肾部也,其候在肾与膀胱、大肠。得北方寒水之气,肝木受生,心火受制,其主阴气之寿 
元。 
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肾与三焦、命门、小肠。得北方天一相火之气,脾土受生,肺金受制, 
其主阳气之寿元。 
右二部,所谓下以候下也,故凡于腰腹、阴道及脚膝之病,皆候于此。按∶本经曰∶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中事。所以脉之形见上者候上,下者候下,此自然之理也。 
自王叔和云∶心与小肠合于左寸,肺与大肠合于右寸,以至后人遂有左心小肠,右肺大肠之说,其 
谬甚矣。夫小肠、大肠皆下部之腑,自当应于两尺。然脉之两尺,左为水位,乃真阴之舍也;右为 
火位,乃元阳之本也。小肠属火,而火居火位,故当配于下之右;大肠属金,而金水相从,故当配 
于下之左,此亦其当然也。但二肠连胃,气本一贯,故在《内经》亦不言其定处,而但曰大肠、小 
肠皆属于胃,是又于胃气中,总可察二肠之气也。然凡在下焦脏腑,无不各具阴阳,若欲察下部之阳 
者,当总在右尺;察下部之阴者,当总在左尺,则尽其要矣。或问曰∶何以右尺为阳而属火?曰尺 
为蛇武之乡,而地之刚居西北,所以手足之右强于左,是即左阴右阳之义也。此篇尚有详论,具载 
《类经,求正录》中,所当参阅。 
正脉十六部(三 浮、沉、迟、数、洪、微、滑、涩、弦、芤、紧、缓、结、伏、虚、实) 
浮脉 举 
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为阳,凡洪大芤革之属,皆其类也。为中气虚,为阴不足,为风,为暑, 
为胀满,为不食,为表热,为喘急。浮大为伤风,浮紧为伤寒,浮滑为宿食,浮缓为湿滞,浮芤为 
失血,浮数为风热,浮洪为狂躁。虽曰浮为在表,然真正风寒外感者,脉反不浮,但其紧数而略兼 
浮者,便是表邪,其证必发热无汗,或身有酸疼,是其候也。若浮而兼缓,则非表邪矣。大都浮而 
有力有神者,为阳有余,阳有余则火必随之,或痰见于中,或气壅于上,可类推也。若浮而无力空 
豁者,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水亏之候,或血不营心,或精不化气,中虚可知也。若以此等为表证, 
则害莫大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极,甚至四倍以上者,《内经》谓之关格,此非有神之谓,乃真阴虚 
极而阳亢无根,大凶之兆也。凡脉见何部,当随其部而察其证,诸脉皆然。 
沉脉 轻手不见,重取乃得。沉脉为阴,凡细小、隐伏、反关之属,皆其类也,为阳郁之候。为 
寒,为水,为气,为郁,为停饮,为 瘕,为胀实,为厥逆,为洞泄。沉细为少气,为寒欲,为胃 
中冷,为腰脚痛,为 癖。沉迟为痼冷,为精寒。沉滑为宿食,为伏痰。沉伏为霍乱,为胸腹痛。 
沉数为内热。沉弦、沉紧为心腹、小肠疼痛。沉虽属里,然必察其有力无力,以辨虚实。沉而实者 
,多滞多气,故曰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气停积滞者,宜消宜攻。沉而虚者,因阳不达,因气不舒 
。阳虚气陷者,宜温宜补。其有寒邪外感,阳为阴蔽,脉见沉紧而数,及有头疼身热等证者,正属 
邪表,不得以沉为里也。 
迟脉 不及四至者皆是也。迟为阴脉,凡代缓结涩之属,皆其相类,乃阴盛阳亏之候。为寒,马 
虚。浮而迟者内气虚,沉而迟者表气虚。迟在上,则气不化精,迟在下,则精不化气。气寒则不行 
,血寒则凝滞。若迟兼滑大者,多风痰顽痹之候,迟兼细小者,必真阳亏弱而然。或阴寒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