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诗与神的对话-外国文学与宗教-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是什么?生命是什么?死亡是什么?我该相信的是什么?我该做的又是什么?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沙漠沉默不语;仰望星光灿烂的天空,繁星泛着蓝光,也不回答;到处都没有回答。然而他必须回答这些问题,否则就会痛苦得死去。

  穆罕默德每年斋月都要去麦加郊区的希拉山,隐居到一个僻静之处,沉思那些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四十岁那年的斋月里,他又来到希拉山中一个山洞里隐居,围绕那些久悬未决的问题苦思冥想。有一天,他终于听到天上的声音,这神圣的声音要让他奉创造主的名义向人们宣读。他十分恐慌,急忙跑回家中,用被子把头蒙住。这时天上再次传来声音,让他起来颂扬他的主宰。他忽然意识到,这是上天对他的恩惠,于是告诉他的妻子赫底彻说,他得到了上天的神启,走山了疑问和黑暗,洞察到所有的一切。这就是一切事物之中和一切事物之上只有一个神,他叫安拉。我们必须抛掉所有的偶象,信仰安拉。只有这个神才是至高无上的,他是我们的创造者,也是我们的养育者。我们的全部力量就在对他的完全顺从,顺从他给我们安排的一切。穆罕默德由于获得了这个伟大的启示而深感自身使命的重大。他希望把天启传授给所有同胞。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妻子,得到了她的真诚的支持。

  从此,穆罕默德开始以先知者的身份传教布道,当时他受到大多数人的讥讽。三年之中,他只得到了十三个信徒,收效甚微。于是,他把他家族中的四百零三个头面人物请来赴宴,席间,他把自己的主张告诉了他们;他负有向所有的人传播这一主张的使命,这是一件至高无上的事情,众人之中有谁愿意助他一臂之力?大家都疑虑重重,默不作声,只有一个十六岁的孩子阿里,站起来慷慨激昂地说,他愿意!参加宴会的这帮人,包括阿里的父亲阿布·塔里布只好表示支持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的信徒由此逐渐增多。

  穆罕默德的传道活动冒犯了麦加的显富贵族,冒犯那些克尔白圣殿和偶象的看护者。他得罪了许多人,受到许多干扰和攻击。善良的伯父阿布·塔里布劝他说,难道就不能闭上嘴巴,信仰就自己信仰好了,何必去烦扰别人,弄得自己也身临险境,难道就不能不谈这一切吗?穆罕默德回答说,好使太阳站在他的右手,月亮站在他的左手,命令他不许开口,他也不能从命!只要全能者允许,他就要在那里讲,话他必须执行神的旨意,否则别无它路。因此,他不顾个人安危与百般阻挠,坚持向人们传教,向那些到麦加来朝圣的外地人宣传他的教义,这就使得他的处境也愈加危险。多神教用石头砸他的头,用绳索勒他的颈,用秽物倾倒在他门前。皈依者也受到迫害。在他传教的第十三年,他发现他的所有仇敌都联合起来反对他,四十个部落各派一个人出来,这些人盟誓要伺机结果他的性命。这样,穆罕默德在麦加已无法立足,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在公元622年9月,迁往麦地那,这在伊斯兰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年,穆罕默德已五十三岁;他身处异乡,孤寂凄凉,前景黯谈。然而,他内心的希望支撑着他,他决心要把安拉的福音传遍大地。他想,既然那些古莱氏人不愿意聆听神的福音,而要用暴力来践踏这些福音,那么就不妨诉诸武力吧!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穆罕默德是仗剑传教。但是,剑在穆罕默德的传教中发挥的作用始终不是主要的,最后征服人心的还是他的说教,是真主安拉的权威与启示。

  穆罕默德在激烈残酷的战争期间,特别是迁到麦地那之后,口授了他的经文,后由他的信徒整理,定名为《古兰经》。《古兰经》的杰出贡献首先在于他提供了一神论思想。穆罕默德自始至终反复阐明安拉是独一无二的真主,是至仁至慈的最高主宰。《古兰经》写道:“他是真主,是独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真主独一的思想正是《古兰经》的灵魂所在。穆罕默德在传教中一再指出:安拉不是一个部落的偶像,也不是阿拉伯民族的主,而是创造一切,无所不能的人类之主与万物之主。人类必须顺从他的安排,才能获救。这一核心思想把当时阿拉伯半岛从多神教的混乱中摆脱出来,集中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 《古兰经》还为伊斯兰教制定了完备的典章制度、法令律例和道德规范,并道出了人们超越尘世,向往理想境界的要求。因此伊斯兰教徒对《古兰经》极其崇奉,把它作为一切法律和一切行为的准则;看成是思想和生活的依据;是直接来自天国的福音,是每个人必读的东西。所有穆斯林都从它那里寻求自已的生命之光。他们每天都要到清真寺去读它;三十个阿訇要一个接一个地在一天内把它从头到尾读完。一千三百年来,诵经之声从不间断。

  《古兰经》的所有精华部分既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又是一个伟大灵魂内心世界的独白。正由于它是一个真诚灵魂的声音,所以它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古兰经》的首要特征就是它的真实,这里涌动着一个伟人灵魂的骚动,它虽然有些章节精糙拙劣,然而却是炽热而真诚的,竭尽全力用文字将自己的信仰表达出来。《古兰经》是一位行知者的启示录。当这位先知思潮如涌、激情澎拜时,各种乱七八糟的思想念头会一下子倾泻出来,根本顾不上语言的秩序与句法,因而 《古兰经》有些段落表述得很精彩,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有些地方则表达得很混乱,显得重复拖沓。尽管如此,真诚肯定是《古兰经》首要的和最终的价值,透过《古兰经》里那一大堆混乱的传说、怨恨、叫喊,却可以发现其中贯穿着一种真实而直接的洞察力,我们几乎可以把这称之为诗。

  在这篇伟大的诗章中随时都会看到真正的思想家和先知者所发出的闪光。它象一道黑暗中的闪电,劈开帷幕重重的夜空,照亮了天地万物,显示出事物的内在真理。一个英雄所具有的首要特点,就在于他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事物本身,这也可以称为他的英雄主义的最初的和最终的特征。

  民族英雄摩西

  摩西是以色列人,犹太人是他的祖先。当埃及有一位新法老在位时,摩西却生活在埃及王宫中,自幼接受正统的宫延教育。他的生身母亲为了使他不忘以色列血统,背着法老的女儿偷偷地教他本族语言和祖先有历史。

  整整四十年,他享受着宫庭中的荣华富贵,甚至还获得了埃及祭司的称号。但他不是一个纨绔子弟。他用心攻读记载着埃及历史和智慧的文献。晚上,在王宫花园中和祭司们长时间探讨人生的使命。摩西常常夜不能眠,同胞们的悲惨生活景象,以色列人的哭泣和求救,母亲那温存而悲哀的面容,在眼前一幕幕浮现,心中备受煎熬。他实际上过着双重生活:白天他是一个冷漠的埃及贵族,夜里则是一个在痛苦中摸索着回到以色列人民怀抱中的浪子。有一回,摩西看见一个埃及监工污辱一个烧砖的以色列人,感到十分屈辱,一剑刺死那个监工。他杀人的事很快就让法老知道,法老派出宫廷卫队来捉他。摩西闻讯后,仓皇逃出都城,奔往东方的荒漠地带,开始了四十年的流亡。

  英雄的历程中常常出现死而复生的奇迹。其实它仅仅是一种隐喻。其内在含义旨在说明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具有永恒性的价值系统的典范,就必须与常规的世俗的生活作出彻底决裂,让自己凡俗的一面统统死去。惟有经历这一阶段,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升华,与永恒沟通,成为超凡绝俗的伟人。摩西走向英雄的道路,正是以他流亡为开端的。摩西精疲力尽地逃奔到米甸,简直象一个流浪的乞丐。不久,摩西在当地与很有威望的祭司叶忒罗的女儿西坡拉结了婚。西坡拉后来给摩西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革舜,另一个叫以利亚撒。摩西帮助岳父经营家业,放牧牲畜。他多年习惯于埃及宫廷的优裕生活,现在栖身于荒山野漠,感到难以适应,他为自己逃亡者的命运而伤心。然而慢慢地,艰苦的境遇锻炼了他的身心,促使他思考起自已生活的意义来。他反复想到自己是以色列的后代,自己的先祖是利末,身上流淌犹太人的血液。他经常登上山岗,举目四望。在西方,摩西看到一片沙漠,沙漠那边就是埃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