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24-孙氏兄弟谈鲁迅-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七爷说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话以后,《风波》故事已近顶点了。这时候心情最紧张的人物,当然是七斤夫妇。紧张的极度是沉默。他们两个人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作者记述这《风波》顶点的一段情境道:“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所谓“这古典的奥妙”,的确不容易渗透。“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样的十个字,像谚语,像咒语,又像标语,包含的意义极不明显。十个字当中,“留”字见了四回,“头”字、“发”字、“不”字都见了两回。里面没有一个不重复的字。表面看去是五个字一句的两句话,一共是十个字,其实里面只有四个字。


《孙氏兄弟谈鲁迅》 第三部分《风波》(4)

    把“不留头发”四个字,这样一重复,那样一重复,成为十个字的一条标语,由赵七爷用忽然严厉的声色说了出来,自然把没有读过书的七斤夫妇吓得魂不附体,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了。    
    其实这十个字的标语,如果细细地研究起来,是于七斤有利的。“长毛时候”,太平天国的老百姓,把辫子四周的短发都留长了。清朝的反动军队反攻过来,见到留发的老百姓,便用这句标语来杀害他们。这是“留发不留头”的含义。反动军队入侵以后,老百姓又被迫把四周的头发薙去,这是“留头不留发”的含义。    
    七斤如果“懂得这古典的奥妙”,那么他立刻可以反问赵七爷:“照你的说法,我就毫无危险了。因为既然‘留头不留发’,我是‘不留发’的,我还怕不‘留头’吗?”赵七爷一定连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其实当年绍兴,或者江南一带,满清余孽还制造了一句反动标语,也可以引用:“和尚吃洋炮,沙弥戳一刀,留辫子的有功劳。”鲁迅先生在另一篇文字中提到过,赵七爷大抵以为这是一句白话,神秘性太少了,可能吓不倒七斤夫妇;前一句的古典气味浓厚,因而神秘气味也浓厚,可以把七斤夫妇吓到无声无息。    
    七斤夫妇说不出一句话来的一片沉默后来怎样打破的呢?    
    作者的高明艺术,使九斤老太来担负这个任务。九斤老太本有她一贯的学说:“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在她看来,连“长毛”也是古代的好,现代的“长毛”只剪人家的辫子,而古代的长毛是“这样的么”?    
    九斤老太说:“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十九岁的老太太,口齿不清,易犯重复,再加上一腔愤世嫉俗的心情,再加上“长毛时候”印象的日逐模糊,作者才编成了这样一篇维妙维肖的议论。    
    一九一七年七十九岁,那么九斤老太应该生于一八三九年,就是道光十九年林则徐烧英帝国主义鸦片那一年。太平天国起兵在一八五年,九斤老太才十二岁。天京陷落在一八六四年,九斤老太二十六岁。作者虽然未必算得这样详细,但他心中一定存着一个大概:所谓“长毛时候”正在九斤老太二十岁左右。    
    二十岁左右的史实,在七十九岁时回忆起来,自然只有色彩和形态特别明显;何况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女子,正是富有反抗意识、钦佩英雄气概的时候,即使没有亲眼看见,听人述说的新闻当中,印象最深的也还是色彩和形态。所以九斤老太无论如何热心,要想渲染古代的“长毛”如何阔气,也只有色彩方面的“黄缎子,红缎子”,和形态方面的“拖下去,拖下去”两个印象了。    
    九斤老太这一篇议论,固然有打破沉寂的力量,却没有减少紧张的功效。所以《风波》的故事还是在顶点,七斤夫妇二人的心情依旧紧张。七斤嫂耳朵里嗡的一声以后,这才渐渐恢复了平衡,站起身来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七斤嫂这句话是映带上面“仿佛受了死刑宣告”的,万一七斤受了死刑宣告,那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赵七爷却想用几句话把这紧张的局势推到顶点的边缘:“那也没法。没有辨子,该当何罪,书上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甚么人。”    
    这时七斤嫂只有一条出路,便是把一腔怨愤向七斤发泄,大骂他当初不该进城,以致被人剪去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担惊害怕、受压迫、被煎熬、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如这时的七斤嫂,虽然当初亲自说过“没有辫子倒也并不怎么丑”的话,等到“皇帝要辫子”的时候,她却会有意无意地全盘否认,把责任整个推到七斤身上。    
    作者用了两个人的证明,来补叙这一件事实:一个是她的丈夫七斤,另一个便是心直口快的邻居八一嫂。可惜七斤一开口,说了半句话:“你今天来说现成话,那时你……”这半句话还是因为“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才说的。七斤嫂却决不让他说完整句,而用“你这活死尸的囚徒”把他骂倒了。于是看客中间心肠最好的青年寡妇八一嫂不得不出来劝解一下,目的原是劝解,语气也自和平。不过七斤嫂先后态度如此矛盾,竟被八一嫂一句话揭穿了,使她在大众面前十分难过。于是她先用了近于赌咒的语气,说“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的话么?”她又捏造了一件事实,来证明自己决不会说出这样的话:“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只是这样,当然还不够七斤嫂出气。恰好六斤拿着空碗要求添饭,给了七斤嫂一个出气的机会。也是七斤嫂的急智,其实是作者的急智,居然想出这样两句恶辣的双关话来,表面上骂六斤,实际上骂八一嫂:“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六斤手上的空碗落地打破了;七斤直跳起来检查破碗并且打骂六斤了;九斤老太拉了躺着大哭的六斤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了。这些都是大风波中的几个小风波。    
    还有一个小风波是带点滑稽性的:赵七爷认为保驾复辟的“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因为八一嫂说“衙门里的大老爷还没有告示”一句话有损赵七爷的尊严,所以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口中嚷着“你能抵挡他么?”直向八一嫂冲击。八一嫂看他满脸油汗,圆瞪双眼,便不敢答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趁势跨上独木小桥,扬长而去。    
    这一个小风波以后,《风波》故事便从顶点趋向下坡之路了。    
    作者只在动乱以后,用细笔刻画一些村人们的心理:张翼德的后代张大帅,既有丈八蛇矛,自然难于抵挡;七斤一定没有了性命,其余那些剪发辫的人当然也没有了性命;七斤其实活该,他从城里回乡讲述新闻时那付骄傲模样,活该犯法杀头,觉得有些畅快。这些都只在心中想着,要发为议论,却发不出来,村人们只好默默在蚊子群中走散睡觉去了。


《孙氏兄弟谈鲁迅》 第三部分《风波》(5)

    七斤在夜阑人散以后的心情,作者也有一段描写,是极其有趣的:“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了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的!”    
    七斤这样没头没尾的想着,《风波》的第二段便结束了。    
    《风波》的第三段连尾声只有两页。    
    作者用轻松简练的笔致,描写一切大风波小风波以后的宁静状态。    
    第二天七斤依旧进城,傍晚回家,带回在城内钉了十六个铜钉的一个破饭碗,向九斤老太报告,每个钉三文钱,一共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九斤老太依旧拿出她那批判一切事物的唯一工具来:“一代不如一代!”她认为三文小钱一个钉太贵了。钉也不如古代的好了。她说:“三文钱一个钉;从前的钉,这样的么?从前的钉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