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24-孙氏兄弟谈鲁迅-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么?从前的钉是……”    
    她一定要说从前的钉大、铜好、工作细、补碗的手艺也高强。只是她语汇枯寂、思想迟钝、口齿含糊,因而说不出所以然来。    
    把昨天的一切风波,结束在一个破碗上,作者这艺术手腕是很可玩味的。鲁迅先生很喜欢陆士衡,常常阅读《晋二俊先生文集》。一天我看见他正读大陆的《吊魏武帝文》。我问:“您喜欢这一篇么?”    
    “当然,你看这样的文句。”他说着,一手点在书上,“违率士以靖寐,戢弥天乎一棺。”他一手点着,口内讽诵着。    
    我现在读《风波》第三段,忽然引起了这一片回忆。    
    魏晋文学对于鲁迅先生影响的深厚,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常常可以看出来的。“戢弥天乎一棺”这样的句子,鲁迅先生非常欣赏,以为吊曹操真是切贴极了。    
    那么《风波》第三段,“戢弥天风波于一个破碗”。我们不必说这种艺术手腕直接受陆机的影响,至少我们欣赏这样高超的艺术,与鲁迅先生当年欣赏《吊魏武帝文》有同样心情了。    
    至于复辟事件,也就是七斤的辫子问题,后来怎样解决的呢?作者完全用对话的方式,轻轻松松地交代了。    
    我把这一节七斤夫妇的对话完全抄录在下面——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里回来,看见她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有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作者写这一段对话,虽然轻轻易易的,只用了几行字,但很切实地交代了几件事情。    
    “过了十多日”,是根据史实的。张勋复辟的寿命一共是十二日:宣布于七月一日,败亡于七月十二日。我上面推测,复辟的消息传到七斤耳朵里,大概在七天以后,至早是七月七日。那么复辟失败的消息,也可以照此例推算,大约在七月二十日左右。    
    不过复辟失败的消息,不及宣布复辟的消息来得动人,所以“过了十多日”以后,咸亨酒店里的酒客,谈论得并不如何起劲,七斤因而还未知道。    
    但是赵七爷居然已经知道这消息了,他毕竟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在复辟时期,他的辫子,他的宝蓝色竹布长衫,他的是否坐在店里一个字一个字的念《三国志》,简直成了时局变动的气压表。    
    这个气压表却只有七斤嫂一个人能特别灵敏地观察出来。    
    她虽是一个农村中的粗女人,虽然为了面子不惜否认事实捏造证据以图抵赖;但她对于丈夫七斤的生死到底是异常关切的,所以她竟自到邻村茂源酒店门口去窥测这气压表。她实在是一个粗中有细的女人。    
    七斤虽然自以为本村的出场人物,但远没有他的妻子那样细心,虽有自身生死的关系,竟没有到咸亨酒店去打听一声消息。    
    以上几件事情,才是在短短的几行对话中交代清楚的。    
    《风波》故事到了这里,实在也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却加上了一节四行字的尾声。    
    四行字的尾声中共只四句话,也报导了四件事情:    
    一、“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    
    二、“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    
    三、“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    
    四、“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了一支大辫子了;她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似系‘十六个’之误)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这“现在”是“一九二年十月”或“一九二年八月”,便是复辟事件以后三年有余。    
    尾声中的报导,给人一个概念,便是:“风波已过,一切如旧。”    
    农村社会的进步是迟缓的。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如果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没有工人阶级党的领导,也是十分迟缓的。农民在被封建统治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也能发动轰轰烈烈的起义,但是胜利的果实又常常被地主阶级篡夺去了。因为没有有组织的工人阶级的配合,所以中国农民在长远的历史中,直到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以后,还是翻不过身来,就像《风波》中所反映的那样。    
    《风波》写作的次年(一九二一),中国有了工农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了。《风波》写作后七年(一九二七),中国有了工农阶级的武装力量工农红军了。《风波》写作以后三十一年(一九五一),土地改革的高潮轰动了全国,到达了《风波》背景的地域整个华东区了。    
    《风波》写的正是这些大事件的前夕的江南农村。    
    《风波》中的“六斤”现在刚过四十岁,推想起来,正是一个土改工作中的积极分子,一个未脱离生产的农村女干部。她到五十岁以后,即使活过八十岁,也决不会再像她的曾祖母九斤老太那样吐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了。    
    注释    
    本文末尾,作者曾有如下注释:“我的《〈呐喊〉谈丛》写的太粗率,《五四运动和狂人日记》在《新建设》发表以后,承《文汇报》文艺版里罢君夫先生给以批评,使我十分感谢。还望读者诸先生随时给我指导。”


《孙氏兄弟谈鲁迅》 第四部分《端午节》

    ——《呐喊》谈丛    
    孙伏园    
    一    
    《端午节》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十二页的优美的小品,收在短篇小说集《呐喊》里,作为《呐喊》的第十篇。    
    创作的时间是“一九二二年六月”。民国十一年是北京政府已经很不像样子的时候了:教职员欠薪、公务员欠俸、著作人几乎没有稿费,知识分子简直没有法子继续生活下去。    
    因为政府不成样子,社会也跟着不成样子,个人的操守和品德受了影响自然也渐渐趋向不成样子的道路。    
    国民党要到两年后的民国十三年才改组,南方的革命势力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进向,五四运动的锐气渐渐过去,在实际社会间没有留下影响。    
    这便是《端午节》的时代背景。    
    二    
    《端午节》是鲁迅先生的自传作品,几乎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作者自己的材料。    
    一、主人翁“方玄绰”是鲁迅先生自己。“方玄绰”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呢?    
    《儒林外史》上有一段宴会的场面,席间有“凤四老爹”和方氏弟兄(方五先生与方六先生)等人。席上的情节这里不详说了。    
    民国十年左右北平的某一次宴会,与《儒林外史》的一次宴会颇有相似处,主要的是也有“凤四老爹”这一角。席间有周氏兄弟二人,钱玄同先生照例很敏捷的说“那么你们二位便是方五先生与方六先生了!”    
    “方玄绰”的意思便是:“方”五先生者,是钱“玄”同先生给他们所起的“绰”号。那么,“方玄绰”不是鲁迅先生自己是谁呢?    
    二、既作公务员,又作教员,兼是著作家的“方玄绰”的身份,与鲁迅先生的身份恰合。    
    “公务员”的名称那时还没有。文中“做官”二字数数见,这“官”便是现在所谓“公务员”。鲁迅先生那时的“官”是教育部佥事兼科长。    
    教员是那时作者正兼任北京大学与男女高师的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教授是实官,有薪水,公务员不能兼任;讲师只受钟点费,公务员可以兼,别校的教授也可以兼,不算兼职,也不算兼薪。那时讲授一小时的酬金是四元。    
    作为著作家的鲁迅先生,那时发表稿件的主要刊物是《新青年》,例不给酬。此外则是《晨报》第七版,后来独立为《晨报副刊》。文中说:“便在这里很大的报馆里,我靠着一个学生在那里做编辑的大情面,一千字也就是这几个钱,即使一早做到夜,能够养活你们么?况且我肚子里也没有这许多文章。”这所说“这里很大的报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