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7-医学入门-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详分上下与周身, 
伤寒周身节痛,乃风寒侵入肌骨。杂病周身痛者,乃风痰壅滞,二陈汤加南星、 
羌活、苍术、白芷、酒芩、竹沥、姜汁,或挟瘀血者,再加桃仁、红花;湿痰瘀血,周身 
两胁走痛者,控涎丹加桃仁泥为丸,或小胃丹下之。如半身不遂,及左右手足蜷挛者,乌 
头汤微汗之。虚者,地仙丹(详中风门)。上体痛者,宜祛风热豁痰,二陈汤主之。痰热客太 
阳,颈项强,动则微痛者,加酒芩、羌活、红花。湿痰钻注肢节痛者,加二术、威灵仙、干 
姜、黄柏、羌活、白芍;结阳肢肿者,倍加黄芩。湿痰横行,手臂痛,加南星、苍术、酒芩 
、香附、威灵仙;臂重难举者,加二术、羌活、桂枝、威灵仙、黄芩;臂软难举者,加南星 
、枳实、木香、姜黄。如臂痛不能举,或连指掌肿痛者,舒经汤。肩忽痛者,小柴胡汤去半 
夏,加防风、当归、生地、大黄、黄连、滑石。肩背痛,因食积者,单龟板为丸,姜汤下 
。肩腿痛者,用龟板一两,侧柏叶、香附各五钱,白芥子、凌霄花各一钱半,为末,酒糊丸 
,四物汤加甘草、陈皮煎汤下。背心常一片冰冷者,导痰汤合苏子降气汤。下体痛者,宜流 
湿行气,四物汤主之。阴虚臀尖痛者,膀胱有火,加知母、黄柏及桂少许;有痰合二陈汤 
加泽泻、前胡,木香为引;痛甚,加乳香、没药;热者,合大承气汤下之。两腿痛者,加牛 
膝、陈皮,吞加味三妙丸;两腿痛甚,素虚性急,或痢后血流经络作痛者,加桃仁、牛膝、 
陈皮、甘草、姜汁,煎熟调潜行散。如两腿间,忽一二点痛入骨不可忍者,用芫花根为末, 
醋调敷痛处,以帕紧扎,产后有此疾者亦宜。两足痛者,当归拈痛汤。凡痛风丸散佐使,在 
上,加羌活、威灵仙;在下,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在手臂,加桂枝,引至痛处。如 
遍身痛 
者,则问所起处加之。 
风毒髓痛共一种。 
痛风,百节酸疼无定处,久则变成风毒,痛入骨髓,不移其处,虎骨散、麝香丸 
。如赤肿灼热者,败毒散;肢节肿痛,挟湿热者,麻黄赤芍汤主之。 
湿痛如脱风汗黄, 
外因湿证,肿满身痛如脱者,除湿汤;寒湿者,附子六物汤、捉虎丸;湿热者, 
五苓散加苍术、防风、羌活、白芷、黄柏、竹沥、姜汁;走注者,四妙散;肢节肿、脉滑者 
,加南星、木香、槟榔、苍术、黄柏、防己。湿气背伛偻,足挛成废者,用甘遂一钱为末, 
入猪腰内煨食之,上吐下泻。风证黄汗出,面微红,掣痛热者,防风通圣散,或小续命汤去 
附子,加羌活、黄芩;虚者,乌药顺气散、独活寄生汤。上体,金枣丹;下体,换腿丸。风 
中肩 
背,太阳气郁不可回顾,或肺气郁热,小便数而欠伸,宜通气防风汤、羌活胜湿汤。风湿相 
搏痛者,甜瓜子丸、神仙飞步丹、龙虎丹、活络丹、乳香黑虎丹、活血应痛丸。风湿毒生疮 
,单苍耳加羌活、防风十分之二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百丸酒下,或单 
丸一斤,加四物汤料各五钱,防风、羌活各三钱,川乌一钱半, 
为 
末蜜丸,空心茶、酒任下。风寒湿热成痹,臂髀腰脚骨热肿痛,行步艰难者,二妙苍柏散 
等分,加虎胫骨减半,为末,水调服。 
暑热烦疼寒掣(骨)髓。 
暑湿相搏,面赤尿赤者,五苓散合败毒散,加当归、赤芍,或复元通圣散。结阳 
肢肿,热毒流注,大便闭者,犀角汤。寒证肢节掣痛,小筋急痹者,五积散合顺元散,加 
麝一厘。鹤膝痛者,五积散加松节、杉节;骨髓痛者,虎骨散。 
七情刺痛食停痰, 
内因七情,肢节胸胁刺痛,初必眩晕自汗,二陈汤加香附、枳壳、木香。如腰背 
气动发痛者,枳甘散、流气饮子,俱加葱白煎服,后卧少时。如思虑伤心,痛从背起至胸 
胁者,用人参四分,木通二分,煎汤,吞当归龙荟丸。饮食积痛风。初必胸满呕吐,二陈汤 
加乌药、枳壳,或单苍耳丸。因食浓味,积痰脾胃,髀枢左右发痛一点,延及膝 
肿大,恶寒夜剧者,潜行散为主,加甘草梢、苍术、犀角、 
川 
芎、陈皮、牛膝、木通、白芍,入姜汁煎服,病稍减,去犀角,加牛膝、龟板、归身尾,冬 
月加桂,夏加黄芩。又有遍身游走,痒痛状如虫啮,遇痒而进饮食,则虫亦餍饫其间,庶不 
致频频啮也,宜麝香丸。留饮四肢历节,气短脉沉,久则令人骨节蹉跌,恐为癫痫,宜导痰 
汤加减。痰饮者,古半硝丸。气短倦怠者,六君子汤加南星。酒湿痛者,用黄柏、威灵仙各 
五分,苍术二钱,陈皮、芍药各一钱,甘草三分,羌活二分,水煎服。 
血气虚劳不荣(养关节腠)理。 
血虚,四物汤加龟板、秦艽;有火者,调潜行散;有瘀血者,加大黄、桃仁、红 
花微利之;性急发热者,加酒芩、黄柏;肢节肿痛,脉涩者,加桃仁;历年不愈者,倍加木 
通。出汗或发红丹即愈,若不愈者,痛风丸、二妙苍柏散、三妙丸。气虚,历节痛如捶锻者 
,四君子汤加桂、附、白芍。血气俱虚,挟痰火者,八物汤加羌活、防风、黄柏、龟板。劳 
伤者,趁痛散、血风丸、劫劳散;阴虚者,虎潜丸、补阴丸。 
治外流湿与疏风, 
痛风,因外风热、风湿得者,初起与伤寒相似,宜分表里治之。表证,九味羌活 
汤。气虚表实,骨节痛者,六一散加香附、黄芩,水煎或姜汁糊丸服。里证,五积交加散 
加大黄。痰湿热者,导水丸。病愈后,大便闭稍虚者,麻子仁丸。骤痛不可忍者,用枫寄生 
焙干浸酒,常服微醉。通用史国公浸酒方,万应膏。 
调内活血和气尔。 
属内因者,宜消瘀血,养新血,兼理痰火,则血自活,气自和,痛无不止。又不 
愈者,间用升降之剂,或专养血补脾。如久病及亡血、产后病此者,俱不宜纯用风药燥血。 
x痹风x(附麻木) 
五痹皮脉肌筋骨, 
痹者,气闭塞不通流也,或痛痒,或麻痹,或手足缓弱,与痿相类。但痿属内因 
,血虚火盛,肺焦而成;痹属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则不入,此所以痹久亦 
能成痿。又痹为中风之一,但纯乎中风则阳受之,痹兼风寒湿三气,则阴受之,所以为病更 
重。观宋明医钱仲阳,自患周痹偏废,不能全愈可见。 
上多风湿下寒湿。 
经言∶春为筋痹,夏为脉痹,仲夏为肌肉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言皮、脉、 
肌、筋、骨,各以时而受风寒湿之邪也。大概风湿多侵乎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寒湿多 
侵乎下,脚腿木重;若上下俱得,身如板挟,脚如石坠。须分风寒湿多少治之。风多,痛 
走 
不定;寒多,掣痛周身拘急,手足冷痹,与痛风无异;湿多,浮肿,重着一外不移。风多, 
乌药顺气散、三痹汤、越婢汤、单 丸。 
寒多,五 
积散,加天麻、附子,或蠲痹汤。寒湿,五积交加散。湿多,川芎茯苓汤、当归拈痛汤、 
防己 
黄汤、羌活胜湿汤、续断丸。又冷痹,身寒不热,腰脚沉冷,即寒痹之甚者,三痹汤合 
三五七散,或舒经汤、附子理中汤。又热痹,或湿生热,或风寒郁热,身上发鼠走,唇口反 
纵,肌肉变色,宣明升麻汤。风寒湿热痹,二炒苍柏散等分,加虎胫骨、防风减半,水煎服 
。 
皮顽脉涩证多烦,肌肉不仁筋骨屈。 
风寒湿三邪交侵,在皮则顽不自觉,遇寒则急,遇热则纵,应乎肺,其证气喘烦 
满;在脉则血滞,六脉涩而紧,面无色,应乎心,其证心烦上气,嗌干善噫;在肌肉则四肢 
不仁,应乎脾,其证怠惰呕吐;在筋则屈而不伸,应乎肝,其证夜卧多惊,溺涩,小腹痛 
。在骨则重不能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应乎肾,其证心腹胀满。初入皮肤血脉,邪轻 
易治;留连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难治;久久不愈,五痹复感三邪,入五脏,卧不起床,泻 
多食少,亦如中风入脏者死。 
祛邪后分气血痰, 
初起强硬作痛者,宜疏风豁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久病,须分气血虚实,痰 
瘀多少治之。气虚痹者,关节不充,一身如从水中出,阳虚阴盛也,四君子汤加肉桂、生附 
,或川附丸。血虚痹者,皮肤不仁,济生防风汤,或黄 建中汤去饴加桂枝。挟瘀血者,四 
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挟痰者,手足痹麻,多睡眩晕,济生茯苓汤,或二陈汤加 
竹沥、姜汁。肾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冻栗挛急者,十全大补汤、地仙丹。通用五痹汤, 
擦痹法。 
补早反令经络郁。 
初病骤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