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者也不愿再现自己遭凌辱的卑屈形象;即使那些旁观者,也习惯了在苦难史前闭上眼睛。
试想,自己曾面对暴行而袖手旁观,光彩吗?
  但是,遮蔽和遗忘都不能改变史实。一厢情愿地沉浸于灾难已经终结的美梦,只能自欺
欺人。为了无辜的受难者,为了死者和生者,为了子孙后代,我们需要直面一切业已发生的
灾难,拒绝遗忘。
  灾难是可怕的,但只有牢牢记住它,才有可能远离它。
                                                 李新宇


                   大跃进亲历记(摘录)


                              李锐
                              (1917…   );中国当代作家,本文节选自
                              《大跃进亲历记》,广州,南方出版社,
                              1999


  “大跃进”中曾有两句家喻户晓的民谣: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大大小
小的“高产卫星”的升空,使多少百姓相信:中国离那个色彩斑斓的“天堂”已经不远了。……
然而老百姓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非但没有进入那个想象中的“天堂”。却反倒陷入了从来
没有想到的大饥荒!
                         ……
  最令人心颤的就是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关于“大跃进”年份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至
今没有一个正式的数字。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载:“据正式统计
1960 年全国人口减少一千万”,美国学者麦克法夸尔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说:“据
估计,这几年增加的超过正常死亡率的死亡人数为 1600 万至 2700 万。”
  从进著《曲折发展的岁月》中说:“按照当时出生与死亡相抵后 2%的人口净增长率推
算,正常情况下,1961 年总人口应比 1959 年增加 2700 万人,两者相加,1959 年至 1961
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在 4000 万人左右。”
  金辉著《“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见《风云庐山》,团结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64
页)一文中说:“全国在 1960-1961 年的两年中,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高达 4319 万。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成瑞的计算,是 2158 万人(见《党史研究》1997 年第 2 期李成瑞
文《“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
   种种推算和估计,没有定论,关于这个数字的考证可能还要继续到下个世纪。但在那三
年中,以千万计的生命由于饥饿而在中国大陆消失,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这是本世纪中国
历史上的一大悲剧,也是人类历史承平年代的空前悲剧。(P。77…78)
                                ……
   有人对那三年的气候作了详细考证,列出了一个前后 18 年间全国旱涝等级资料表:
  年份     …2 度区   …1 度区   0 度区   1 度区   2 度区   120 个站   全国平
         (涝)     (偏涝)    (正常)   (偏旱)   (旱)    总指数      均指数
  1954   41      29      26     16     8      …79      …0。658
  1957   15      17      35     34     19     +25      +0。208
  1958   20      37      35     30     8      …21      …0。175
  1959   13      34      35     25     13     …9       …0。075
  1960   14      21      33     44     9      +11      +0。092
  1961   12      36      28     29     15     …1       …0。008
  1965   6       9       30     34     41     +95      +0。792
  1972   5       12      26     35     42     +97      +0。968
   研究者得出结论:不论从总指数,平均指数看,还是从 2 度区和 1 度区所占比例看,1959
-1961 年都可以基本上说是正常年景,它甚至比公认的风调雨顺的 1957 年(总指数+25,
平均指数+0。208)和 1958 年(总指数-21,平均指数-0。157)更为接近旱涝相当或不旱
不涝的正常指标 0。
         (以上资料见金辉:“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
                 《            ,团结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367-368 页。)
   至少可以说,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不是天灾,而是人祸。(P。78…79)
                                ……
   安徽凤阳的情况,可以作为“人祸”乃引发灾难主要原因的一个例证。
   “大跃进”开始时;安徽凤阳也是充满热情和希望的。
   1958 年 6 月 14 日;县委副书记张秉尧在全县有线广播大会上提出:“我们要求夏季作物
样样丰产;要培育亩产 5000 斤到 10000 斤到 20000 斤的水稻,亩产 10000-20000 斤再到
200000 斤的山芋,亩产 3000 斤的烤烟,亩产 2000 斤的玉米,亩产 1000 斤的大豆,亩产双
千斤的黄豆,亩产千斤以上的皮棉,为实现 1958 年全面大丰收的光荣任务而努力奋斗。”
   9 月 16 日,安徽省农业厅陈振业在烤烟观摩会上的总结讲话中说:
                                   “凤阳太阳升社主任
张士俊真是胆有天大,竟然以自己计划亩产 7 万斤的卫星烟田,大胆地提出与定远县八一社
计划亩产 130 万斤的卫星烟田比高低。
                   ”可见,凤阳也争相放过“卫星”。
   但是,没过多久,灾难便同样降临到这块土地。这里列举凤阳由于高指标、高估产、高
征购而导致的饿、病、逃、死的一些材料。以下这些材料都是当年县委总结的:
   1958 年和 1959 年两年,我们都卖了过头粮(即国家征购任务)
                                    。1959 年卖的最多。因
此直接影响了群众生活,造成了人口非正常死亡。以高指标情况来说,1957 年生产计划订
到 2 亿多斤是比较落实的,但是县委却订了 8 亿斤的指标。
   1958 年的指标没有实现,而 1959 年的指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又订了一个 12 亿斤的
指标;超过了 1958 年实收产量 18266 万斤的 6 倍;这就严重脱离了实际。再以高估产来说,
两年来,实际收成情况是年年减产,却把减产说成了增产。1958 年实收产量比 1957 年减少
1360 万斤,却虚估为 40500 万斤,超过实产 3。6 倍。
   高指标、高估产的结果,就产生了高征购,购了过头粮。1958 年实收粮食 18266 万斤;
除了三留外;只剩 1180 万斤;而我们却征购了 7102 万斤,特别是 1959 年,总产只有 10960
万斤,按当时标准,仅够全县口粮,而我们却购了 5974 万斤,结果就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
生活安排。这一年从秋收结束到 12 月底的两个月中,农村中没有供应口粮。
   我们认为,人口发生外流和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如果我们不卖过头粮,把
群众生活安排好,就不会发生人口非正常死亡,这是一个血的教训。(见《凤阳县的两年来
的经验教训——马维民同志在县委三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
                         ,1961 年 8 月 24 日)
   面积报大了,产量估高了,不仅不向上承认错误,进行纠正,相反,用层层下压的办法
硬购过头粮。
   1959 年冬到 1960 年春,全县正当缺粮、疫病、外流、死亡严重的时候,还错误地认为
没有粮食是思想问题,不是实际问题。于是就规定各公社每天的粮食入库数字,一天要下面
三报:上午报打算,中午报行动,夜里报实际。不问实际情况,不分青红皂白,多卖的表扬,
少卖的批评,不卖的指责。逼得卖了种子,卖了口粮。搞不到粮食就认为是资本主义思想作
怪,进而召开全县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大会,进行反瞒产斗争,乱斗硬逼,提出要斗得狠,不
狠就是“右倾”。由于声势大、压力重,会议期间,小溪河公社就边斗边打基层干部。
   县里的会议开完以后公社开、大队开、小队开,年三十晚上也要开,一直开了 40 多天。
并且规定,公社散会要经县委批准。散会后,把所说“惜售余粮”的干部留下来反省斗争,
干部被斗得无法,造成全县到处翻箱倒柜,搜查粮食的局面。
                          (陈振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