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3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地球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国际体系,而是存在着好几个国际体系,并且相互间很少有
甚或没有任何接触。世界体系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全球体系。全球体系是历史上的国际体系长
期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是国际体系在规模上的扩大,而且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它不仅是国
家间关系体系,而且是多层次的多元体系,其主体不限于主权国家。
  世界秩序既可指地球上某一部分的国际秩序,也可指整个地球的国际秩序,即全球秩序。
  基于上述定义,读者从本文后面的分析中不难理解,为什么笔者在题目中选择了世界新
秩序这一用语而没有采用更加流行的国际新秩序。
  根据体系内“互动”的“实体”之间调整行为的“控制形式”的不同,可以定义三种不
同结构的世界体系:世界帝国或称霸权结构,世界多极化或称均势结构,世界共同体或称一
体化结构。在历史上,这三种世界体系的理想与现实是依次出现的。每一种世界体系,均有
相应的世界秩序。

                     霸权结构
  弗兰茨。舒尔曼指出:2500 年以来的世界史中,有一些(并不是太多)混成的通常是
由(但也不一定是由)皇帝统治的疆域庞大的帝国。在西方,有些像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寿
命很短,有些像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则延续很长时间。在非西方世界,最大最悠久的帝国
是中华帝国,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的帝国则是波斯帝国(公元前 550—331)。帝国不仅意味着
征服,而且给广大的疆域与众多的人口带来了一种秩序,将其隶属于帝国所管辖的政治体系
之内。2500 年以来,由某些长久存在的帝国产生的世界秩序成为世界历史的主要政治形式。
鉴于世界秩序在历史上如此重要,应当有一个有别于帝国的词来描述之。他认为,用中文的
“天下”一词较为妥当,
          “天下”可译为英文“world realm ”(世界王国)。
  一个世界王国得有如下特征:
              (1)有一个强大的政体,有效地统治庞大的区域和文化上
多元的人口,
     (2)有一个世界秩序,有效地在其管辖领域及其周边地带维持和平和繁荣,
                                      (3)
形成一个文明,被自己以及他人所接受,却不用取代任何民族特有的文化。
  在近代欧洲形成国家体系或曰国际体系之前,国家秩序与世界秩序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在霍布斯所谓的“自然状态”让位于“文明状态”时,国家秩序与世界秩序是结伴而生的。
一个文明国家的成熟,离不开对它有利的世界秩序的形成;庞大国家机器的建立往往需要具
有在世界体系内汲取资源的能力。匈奴一旦失去对西域与中亚的控制,它本身的帝国便无法
维持;而蒙古世界帝国的形成,正是蒙古民族国家诞生的前提条件。根据中国儒家的思想传
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在家国与天下之间并没有质的区别,适
用于家庭和国家的秩序也就是天下的秩序。章百家认为:事实上,直到 19 世纪中叶,中国
与任何国家还不存在今天人们所理解的那种主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
  中国人虽然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创造并使用了“外交”这一词汇,但这个词最
初的含意是“人臣私见诸侯”“外交”指的是天子脚下诸侯之间的擅自交往,仅限于华夏文
             。
明的范围之内,华夷之间的往来并不在此列。中国大一统的“天下”观实际是只知有王权,
不知有国权。在处理对外事务和国与国关系的时候,古代中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宗藩和纳贡
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周边国家的统治者承认中国皇帝的权威,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
定期向中国皇帝朝贡,并接受中国的保护。这一制度是统治中国的“天子”对内至高无上的
权威在对外方面的一种自然延伸。它的核心是王权之间的主从关系。在西方人看来,这种制
度典型地体现出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观念。不过,这一看法却很难得到中国
人的认同。因为,事实上,古代中国人对中国以外的世界是怎样的几乎毫不关心,没有谁费
心去构想所谓“世界秩序”的问题。在外部世界看来存在着的“中国中心观”,对中国人自
己来说,则始终是一种若明若暗的意识。直到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后,清廷才开始翻译国际
法,被迫同意与西方国家交换使节,将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天下秩序”纳入西方主导的“国
际秩序”中。蒋廷黼说,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
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份由
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进入 20 世纪后,随着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瓦解,世界性帝国或曰世界王
国的历史阶段便告结束。曾经有人想要重温旧梦,例如希特勒便企图建立所谓“千年帝国”。
  也有人说,根据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如果“社会主义大家庭”在冷战中占了
上风,就会形成一个全球性的世界帝国。但是,20 世纪所有的帝国梦都以失败告终,希特
勒自杀身亡,“社会主义大家庭”不仅没能扩张到全球,甚至连其大本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和国联盟也自身不保。
                   均势结构
  有些学者将多极化世界进一步分为两类:二元结构,即两个势力强大的国家控制和调节
各自实力范围内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行为关系;均势结构,即三个或更多的国家通过施展外
交手段手段、更换盟友以及挑起公开冲突来控制相互的行为;并认为前者是比较不稳定和相
对短命的。然而,究竟何者更为稳定,在学者之间还有争论。在本文中将不作这种区分,只
是把二元结构视为均势结构的一种特例。
  均势结构在世界历史上最初以“欧洲均势”的形态出现。第一位系统提出“均势原理”
的是伯纳多。鲁塞莱(1449~1514)
                   。他运用这一原理分析了当时意大利北部梅迪西、斯图
萨斯、维斯康提和邻国之间的争斗。马基雅弗里曾讨论过意大利城市国家佛罗伦萨、米兰和
威尼斯之间的外交角逐,指出这些国家“关切的是力量的均衡”。英国人用以维系自己对欧
洲大陆影响的“均势原理” “没有永久的敌人,
            是         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恒的英帝国利益”。
1713 年参加西班牙继承战争的各交战国签订的“乌得利支和约”第一次把“均势”载入国
际文件。18、19 世纪英、法、俄、普、奥欧洲五强争雄,都把均势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原
则。这个时期被称为“均势理论”的“黄金时代”。1789 年,杰里米。伯塞因在《立法原理
和道义概念》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国际关系”这一词汇。由此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
的出现与国际法渊源甚深。而国际法赖以存在并不可缺少的条件则是均势结构。《奥本海国
际法》第 2 版中明确指出:“只有在国际大家庭的成员之间存在着平衡即一种权势均衡时,
国际法才可能出现。”反过来说,国际法的出现,又给均势结构带来了一种合法性。亨利。
基辛格说:(合法性)意味着所有大国都接受这种国际秩序的基本结构,或者起码是没有哪
    “
个国家像缔结凡尔赛条约之后的德国那样对国际秩序如此不满,以至于用一种革命的外交政
策来表达自己的不平。一种合法秩序不可能消除冲突,但却能限制冲突的范围。……传统意
义上的外交(即通过谈判来调整差异)只可能存在于‘合法的’国际秩序中。”近年来,中
国领导人开始重视国际法,多次带头听取国际法讲座,显然是思想解放在外交领域的体现。
  均势结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从欧洲均势逐渐扩展到全球均势,最终以单一的世界秩
序取代了几个彼此隔绝的世界秩序。不论多极化还是二元对峙,或者一超多强,都是均势结
构的变种,都没有改变权势均衡的基本规则。均势结构虽然能够带来暂时的和平,但它没能
避免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没能控制冷战时期疯狂的军备竞赛和消除人们对核毁灭
的恐惧,更不用说几百次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