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17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类似于在安东屯垦团里的模式。

    不需要教他们什么深奥的东西简单的号脉、诊断和开药方、辨识草药/修理和锻造农具就可以了。

    而这种技术,一般三五个月就可以教会。

    只能说,这朱买臣在安东,还真没白呆!

    这也让刘彻坚定了继续推行屯垦团的模式的决心。(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零三节 继任者

    两个多时辰后,茂陵城出现在了刘彻的视线之中。

    凝视着这座庞大的城市,刘彻的嘴角露出微微的笑容。

    假如说,长安是现在汉室的政治中心,那么,茂陵就是现在汉室的文化中心。

    太学、武苑、兰亭阁(国家图书馆)、凌烟阁(国家功臣烈士纪念馆),全部猬集于此。

    另外,少府的赛马场也在茂陵城外。

    由是,此地在短短数年间,迅速成为了整个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仅仅是在这座城市里,常住人口就已经接近二十万了。

    望着这座如今已经渐渐成型的繁华都市,刘彻忽然间,生出无边的雄心壮志。

    “这是朕的都市!”

    “这是朕的城市!”

    他自豪的拄着手里的天子剑在心里喃喃念叨。

    于他而言,茂陵,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和真正的家园。

    因为,这里是他的归宿,也是他如今政绩的一个投影。

    在如今的这座茂陵城里,集中了大汉帝国最多的文人、武将以及知识分子,更收藏着整个地球上最多最完善的典籍。

    到今天为止,兰亭阁之中的藏书已经多达十三个大类,包含文学、史、天文、地理、科学、农业、冶炼、锻造和制造……

    在这里,人类的文明之光,熠熠生辉。

    望着这座城市,刘彻也感慨万千。

    为了建设它,每年数万万的资金,不断的砸进去。

    为了让这座城市更适宜人们居住,无数的新技术和新成果,都被应用。

    就如现在,一条全新的轨道,正从长安铺向茂陵,一旦它建成,那么未来,长安与茂陵之间的物资流通速度就可以加快五倍。

    届时,长安与茂陵,就会紧密的联系起来。

    未来,甚至可能重新组成一个新的超级大都市。

    感慨之中,刘彻的车队,就已经抵达了茂陵城外的一座驿站。

    这里,早就已经准备好的茂陵官员们,组织着迎驾队伍,恭恭敬敬的跪在道路两侧。

    “臣等恭迎陛下幸临茂陵……”如今的茂陵令是汲黯的小弟郑当时,这些年来一直规规矩矩的辅佐着汲黯,安心当自己的小弟,汲黯自然很信任他,于是在茂陵令出缺时举荐了他,刘彻也是不无不可。

    比较有意思的是他的副首,如今的茂陵尉翟仁,假如刘彻没有记错的话,此君的长子应该就是那位史上着名的典故门可罗雀的主人公。

    所以,刘彻也不免多看了他两眼。

    除了茂陵官僚,此番前来迎接刘彻的,自然还有太学、武苑以及凌烟阁的相关官员。

    光是博士就有三十余位,其中两千石博士七人。

    还有武苑教授六人,都是从汉军之中退下来的老将。

    见到这些帝国的精英,刘彻心情很好,一一扶起他们,勉励几句,慰问一二。

    然后,他就在这些人的簇拥下,重新登上撵车,进入茂陵城之中。

    入城后,刘彻没有急着去太学。

    而是先带着群臣,来到了茂陵城之中的田叔府邸探望。

    田叔的身体在年前就不是很好,这旬月以来,更是一直不太稳定,眼瞅着也没有几年了。

    这让刘彻很伤感。

    自古名臣如红颜,不叫人间见白头。

    但这是自然规律,没有人可以逆转。

    反倒是田叔很看的开。

    老人家虽然躺在床榻上,身体很虚弱,但精神和心情都不错。

    对他来说,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

    他亲眼看到了汉室的崛起,见证了帝国的重新强盛,看到天朝上国的归来。

    这就足矣了!

    “老臣已经不足以再主持太学了……”躺在塌上的田叔,握着刘彻伸过来的手,说道:“这太学之事,还请陛下择贤任用……”

    刘彻看着田叔的模样,心里面也有些不好受,他知道,田叔恐怕撑不过明年了。

    而在史上,这位老臣本来却是还可以再活数年的。

    但奈何,刘彻让他去主持太学。

    而太学那个地方,岂是什么轻松的地方?

    旁的不说,儒法黄老,这三国演义大乱斗,就足以耗尽一个精力旺盛的壮年男子的全部精力。

    这两年,田叔虽然名义上退居二线了,不管事情了。

    但,太学内部的大事,他却还是不能不管,也不可不管。

    因为,除他之外,没有人可以让儒法黄老,乖乖低头认错。

    “爱卿且先好生休养……”刘彻动情的说道:“这太学之事,卿就不要再去管了……”

    “但臣怎么舍得……如何可以不管……”田叔却是笑了一声,道:“臣便是死了,在九泉之下,恐怕也放不下太学……”

    “太学,社稷之重,士大夫之要,天下文教之本……”田叔抓住刘彻的手,说道:“陛下,今后,汉室能否再出孔丘、墨翟、老子、韩非子这般的人物,关键就看太学的教育和引导!”

    刘彻点点头,道:“朕知道……”

    如今的太学,在这数年的演变之中,已经渐渐与史上的太学相去甚远了。

    在史上,无论是太学也好,换个马甲叫国子监也罢,其目的和宗旨,都是培养官僚替补主要是给士大夫、贵族、商贾以及有门路者开后门的地方。

    是科举制度里统治阶级自己行方便的地方。

    贵族子弟不学无术之人,就可以通过这个途径镀金。

    但在如今,汉室考举制度取代了科举制度。

    而考举制度,取的是中低层的官吏,基本与公务员考试差不多。

    这就使得,基本上,学习成绩中上的人都可以考中即使今年没考中,明年还可以继续,并且每年的录取人数都在增加。

    除此之外,郡国之中,各种学苑,遍地开花。

    儒法墨甚至懒洋洋的黄老派,都开始大开山门广收学徒。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学似乎就成为了多此一举的摆设。

    然而,事实证明,文人士大夫们总是能找到机会,发展出新的游戏规则。

    就如这太学的现在,就似乎正在朝着类似于博士生、硕士的进修地。

    这里,成为了天下有志于学问,不屑于仕途的年轻俊才,或者虽然很想当官,但还是要先深造的精英们的中心。

    而此地的师资力量,更是独步天下。

    儒法黄老,甚至是墨家之中,最出色,最有成就的博士,全部云集于此。

    于是在今天,汉室就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后世的大学深造体系的制度。

    在各郡国的学苑之中,莘莘学子们首先在当地接受基本教育。

    而学苑的主持人和老师们,则会仔细挑选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和精英,然后通过官方或者私下额运作,让这些人来到太学,进入进一步的深造。

    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淘汰。

    但留下来的,必定是这个学派的未来。

    就像鲁儒,为何鲁儒忽然就衰落了?

    除了它的大本营被刘彻掀了个底朝天外,最大的打击,就来自于太学。

    当时,在太学之中的鲁儒精英们,基本上全部选择了背弃。

    鲁儒的精英,一朝尽丧,而一个没有未来的学派,命运自然可以预见。

    是以,在今天,太学的功能,已经变成了未来的诸子接班人的摇篮。

    儒法黄老各派的俊杰,荟萃于此。

    他们读书、学习、彼此辩论、交流,在思想和文化的交融之中,新一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开始吐丝结茧,等待着羽化飞翔的那一天。

    是以,田叔才说‘未来孔丘、墨翟、老子、韩非子’将可能在太学之中诞生。

    “爱卿……”刘彻看着田叔,终于开口问道:“卿以为,何人可以为卿之后?”

    这话一出,整个屋舍内外,无数人都凝神屏息。

    汉室一直有老臣遗书,举荐继任者的传统。

    譬如,当年萧何病重,吕后问他,谁可以接任时,萧何毫不犹豫的推荐了曹参,而吕后也毫不犹豫的同意了这个人选。

    自那以后,一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