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的八种发生作用的面最宽,遍行染心,故称“大随烦恼”。'111'《品类足论》卷一云:

 

随烦恼云何?谓诸随眠,亦名随烦恼。有随烦恼不名随眠,谓除随

眠、诸余染污行蕴心所。'112'

 

又《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一亦云:

 

随烦恼云何?……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

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113'

 

唯识学为什么唯以此忿等十个小随烦恼;无惭和无愧两个中随烦恼;掉举、昏沉等八个大随烦恼的二十个随烦恼心所名为随烦恼心所呢?在《成唯识论》卷六说:

 

随烦恼名亦摄烦恼,是前烦恼等流性故,烦恼同类,余染污法但

名随烦恼,非烦恼摄故。唯说二十随烦恼者,谓非烦恼,唯染粗故。

此余染法或此分位,或此等流,皆此所摄随其类别,如理应知。'114'

 

这当中,“非烦恼”的意思是简别随烦恼不同于贪等根本烦恼;“唯染”是简别随烦恼不同于欲等之遍通三性;“粗猛”是简别随烦恼的行相粗猛,不同于随眠的行相微细。在二十个随烦恼中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是“八个大随烦恼心所”,对八个大随烦恼心所解释如下:

a、掉举(Auddhatya);掉举是心不安静,妄动浮燥,对“行舍”和禅定起阻碍作用。《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115'

 

b、昏沉(Styana);昏沉是昏懵沉醉,迷惑不明,障碍轻安和智能。《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116'

 

 毗钵舍那(Vipasyana)译为“观”,即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使三昧成就而进趣菩提的修法;奢摩他(Samatha)译为“止”,止即止寂的意思。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止与观合称 “止观”,又称定慧、寂照。

c、不信(Asraddha);不信者心存污秽,不相信三相,即:(1)实有,即诸法实相;(2)德,即佛、法、僧三宝的真净德性;(3)有能,有能力成就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不信”对实、德、能三相不承认、不喜欢、不追求,由此滋生懈怠。《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性,惰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117'

 

d、懈怠(Kausidya),对修善断恶不勤奋,不努力,或对恶业勤奋努力,“懈怠”可滋生烦恼。《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谓懈怠者,滋长染故。'118'

 

e、放逸(Pramada),心情放荡,不修善法,不能断恶。《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防逸,增恶损善

所依为业,谓由懈怠及贪、嗔、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

非别有体。'119'

 

f、失念(Musitasmrtita),失念即是遗忘,心意散乱,对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记。《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谓失念者,心散乱故。'120'

 

j、散乱(Viksepa),散乱即不专心,其心流荡,障碍正定,阻止智能,增长恶慧。《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谓散乱者,发恶慧故。'121'

 

散乱与掉举的差别为:掉举是“易解”,即对一境有多种解释;散乱是“易境”,即一心缘多境。

h、不正知(Asamprajanya),不正知即是邪知,误解世间法及出世间法,破坏佛教真理。《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122'

 

(4)、别境心所

在五个别境心所中末那识只是与慧心所相应。别境心所及慧心所在第三了别境能变中有详细的说明,在此略过。

5、思量能变的界系分别及起灭分位
界地是三界九地,即欲界的五趣杂居地,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是有漏界的分类;系是系属,指被那一界地烦恼系缚,即系属于那一界地。第七未那识的活动是取决于阿赖耶识,即不论赖耶识生于何地,未那识也跟着生于何地,任运恒缘自地藏识为自内我。所以在《唯识三十论颂》说:“随所生所系”。'123'

阿赖耶识为三界五趣总报的果体,是轮回的主体,以业力的牵引,在三界九地、四生六道中流转。此第七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第八阿赖耶亦以第七末那为所依,这二者互相为依,恒时同俱。所以阿赖耶识生于何界何地,第七末那便系属于何界何地,它自己是作不得主的。

起灭分位,也就是此思量能变的伏断位次。起灭就是生起和断灭,虽说是起灭,实际的意义是断灭;不过如但说断灭位,生起位就不得而知了。因此这是说明伏断的位次。《唯识三十颂》说: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124'

 

末那识伏断的位次有三位,即阿罗汉位、灭定位、出世道位。“无有”是灭义,就是染污末那伏断的意思。于三乘无学果、灭尽定与出世的无漏道不起,其中有永灭与暂伏的差别。《成唯识论》卷五说:

 

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故说无有。谓染污意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诸有漏道不能伏灭,三乘圣道有伏灭义。真无我解违我执故,后得无漏现在前时,是彼等流亦违此意;真无我解及后所得,俱无漏故名出世道;灭定既是圣道等流,极寂静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断此种子故;从灭尽定圣道起已;此复现行乃至未灭;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故无学位永不复起。'125'

 

这个与我执相应的末那识,在三乘无学果位,才能得以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方能得以永伏。阿罗汉、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第六意识,入二空观,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断尽分别二执种子,亦暂伏灭俱生二执现行,得与平等性智相应。现分述三位如下:                                                        

(1)、出世道位:出世道的“道”,是指无漏智而说的。世间的智是有漏智,出世间智是无漏智。所以出世道就是观智,是指无漏的根本智和后得智现行的时候。原来第七末那识的烦恼,是任运生起,行相微细,有漏智不能使之伏灭,唯有无漏的观智才能使之伏灭。因为“生我执”与生空智相违,“法我执”与法空智相违。故当生空的根本、后得二智现行时,生我执伏灭;法空的根本、后得二智现行时,法我执伏灭。换句话说,修唯识行,至见道位以上,末那识已转识成智。二执种子伏减,不起现行。

(2)、灭定位:灭定即是灭尽定,亦名灭受想定。此定是三乘圣者,厌劳虑粗动之识,入于无心定,此位前六识心心所不起现行,染位末那心心所亦灭。此灭尽定,是生空智或法空智的等流果,是最寂静的无漏定,所以不是染污的末那识。   

  (3)、阿罗汉位:阿罗汉是三乘无学圣果,于不还果的最后一刹那无漏智现前时,末那识烦恼种子一时顿断,从此永不再生,也就是永灭,而不是暂伏。

  在此位烦恼种子虽然永灭,但所灭的只是生我执的烦恼种子,而非法我执的烦恼种子。所以于伏断位中,只言罗汉,不言菩萨,因为菩萨在八地以前,尚有俱生的法我执末除,故仍有染污末那。以上二位, 

在阿罗汉、出世道、灭尽定、三位,阿罗汉位为永断;出世道、灭尽定是染污末那现行的暂为伏灭,而非种子永灭。又关于三位无未那,有安慧与护法的不同说法:安慧以为三位无未那是说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